大众网菏泽8月7日讯(通讯员 何秀敏)有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农民老汉,他每天必做的事情是:打字上网看新闻、发邮件、聊QQ、关注农村养老等,他就是杜堂镇何庄村村民何善军。
54年间写下84本半日记
现年73岁的何善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1940年,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一位刚毅威武的英雄,自幼受其影响,少年时,何善军就立下了“从军保家卫国”的梦想。1958年,初中毕业的他成功应征入伍,成为江苏连云港某部队的战士。
1959年全国爆发大饥荒,部队也是缺水少粮,再加上蒋介石飞机的轰炸,好多人萌发了退役的念头,觉得“当兵还不如上学好”。1959年2月8日,正逢农历大年初一,晚上,趴在巷道里,何善军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日记:
“今天是春节,上午自己思想上闹情绪,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动态要特别注意,如果发展下去,自己会走到反党反人民的道路——右倾分子。
结果确是(却是)好的,因为好的思考引起正确的思想,这是个思想斗争的一次大胜利。
往后再和同志谈话最好不谈这没用的话,只有(只能)造成思想上的苦闷。
……
往后每天晚上要记日记。”
也就是从那天起,何善军开始每日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以平民视角记录着社会的沧桑更迭。
何善军说:“军营里作息时间非常严格,只能熄灯后蜷缩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写日记,有时候连本子也捞不着,只能记在纸片上,放好,到年底时再装订成册。”对于何善军来说写日记不仅仅是记录,更多是一种自我反省。在逆境时,可以激励自我,坚定信念。
1960年何善军转业后,陆续担任过大队干部、社办企业厂长、乡镇企业党支部书记、乡计生专干等诸多职务。但他说:“不管自己的身份如何变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写日记。”
时至今日,何善军已经写了84本半,约500万字的日记,记录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问及是如何坚持写这么长时间的日记时,何善军说:“人的成功常常在一年之间,决定要干什么,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率先关注农村养老并成为“专家”
1989年,何善军已经51岁,他回忆说:“当年自己的四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爷爷奶奶还都健在,已经是五世同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何善军发现自己所在的何庄村大部分都是留守的老年人,而在当地又流行孙辈不赡养祖父母——“隔代不养老”习俗,他说:“就拿我家来说吧,那时我都已经50多岁了,还赡养着70多岁的父母和90多岁的爷爷奶奶,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从这时起,何善军开始不断思考农村的养老问题,他以自己所在的何庄村及周边邻村为调研对象,走村入户,进行调查访问,收集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并查阅大量书籍,成功发表了题为《农村家庭权利的转移对养老的影响》的论文,此文一出,在农村养老学术界产生了很多轰动,笔名为“何山地”何善军一举成名。
1995年,何善军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在1995年第三期的《人口与经济》杂志上成功发表了题为《农村家庭养老出项的新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并入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
2006年9月,中国老年学学会邀请何善军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老年学学术峰会论坛”,何善军说:“当时有好几百位教授、学者参加,就自己一个农民,大家都称他为‘老年学农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