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1月14日讯(通讯员
弃笔从医,惠及乡里
1976年,自高中毕业起,他便当起了村里的先生,悉数已有九个年头。每月工资十八元,虽不富裕,也能补贴家用。当时村里条件差,附近几个村落都没有乡村医生,村民们看病得辛辛苦苦跑到省城去,学生看病会耽误课程,还有的因为急病得不到及时救治失去了生命。家家户户都在忙生计,谁也没有精力财力去学医。看到这种情形,虽然还有半年就能转为正式编制,赵传东还是下定决心要做村里第一个乡村医生。把家里养的猪卖了,种了一年麦子也卖了,还借了东家借西家,终于东拼西凑凑齐了2000块钱的学费。邻里亲戚都不看好,一方面年纪不小了,没有基础,学复杂的医学对他肯定是个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家里经济状况本就紧紧巴巴,四个孩子加上二老都要人照料,还要放弃现有的稳定工作去学习,在村里人眼里是不可理喻的。虽然得不到邻里的肯定,但是妻子支持他,他的家人支持他,他赌上他的全部家当,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成就。
不舍昼夜,一分辛苦一分甜
1985年,三十多岁的他踏上了外出求学的道路。就读的是菏泽振兴中医学校,他们班总共30多人,他是年纪最大的一个。初来乍到,年轻的学生总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老师也不看好他。这样的环境给了他不少的压力,但他从未放弃。每每周末骑自行车回家,看见媳妇孩子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吃着糠野菜,他们所承受的这一切,只是为了能够供他上学。对家庭的愧疚给了他无限的动力,让他不停的鞭策自己要进步,要出息。他除了回家帮着种地做家务,将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每晚睡个三四个小时都是奢求。得闲就点着煤油灯看书,一本书一天就能背出来。年纪最大,学习却是最好的,渐渐同学们老师们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为他勤奋好学的态度竖起了大拇指。在学习针灸的时候,他总是拿自己练手感,有时候把自己的胳膊都扎麻了还不休息。这样不分黑天白昼地苦学2年,就被分到菏泽市西关医院实习。当时,他在村里已经小有名气,有不少村民赶来找他看病,也从未收过诊费。在医院实习的一年里,主任车承林相中他的踏实好学,有意留他在医院,但是被他委婉拒绝了。因为他没有忘记他求学的目的,是为了回乡惠及乡里。
胆大心细,救人于生死一线
在1987年,他回到家乡建设村卫生院。借用了邻居家的两间屋子,收拾干净当卫生室,赊账购买药品,最后简单的卫生室就这样建成了。村里人都陆陆续续来看病,最开始不解嘲笑的人也渐渐都竖起了大拇指。那时候,村里条件差,交通不方便,村民家庭都不富裕。考虑到这些情况,有些生活拮据的村民看病,他都不收费,去病人家里看病也从没收过出诊费。村民也从没反映过药价贵,村民拿吊瓶来也是免费给扎针。
“做医生,根本挣不着钱,干这行就是为了做好事!”
年轻的时候有的是劲。刘庄的李念山,离他们家有4、5里地,冬天夜里突发急性阑尾炎,他迎着大雪愣是跑去了,一直看到第二天天明。刘庄的贾兴爱也是半夜急病,下着大雨的天,他一个人骑着车子出诊,路上滑到了爬起来还能继续骑。当然,也干过迷糊事,去邻家赵传玉家看病,结果半夜大雾,就在路对面,却怎么也摸不到家门,不得已让别人送回了家。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胆子也大,再重的病号也敢接。前李屯李涛文家儿子1岁多,冬天夜里发烧热痉挛就抱来看病,他也不多废话,直接救治。前屯吕春生家儿子2岁,抱来看病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快没气了,他检查出是食物中毒,就不假思索直接扎针,看着脸色由酱紫色变正常,立马陪着送去菏泽医院。李文庄的李子刚妻子孩子同时食物中毒,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先来他这进行抢救,又送去菏泽医院,他们出门着急没带钱,他就给他们凑了一千块钱医疗费。还有赵从生家境贫困,妻子半夜子宫大出血,想到他们家的情况,他就给交了200元医疗费。
“这些年虽然没有出现过医疗事故,但是现在想来也是后怕。”虽然嘴里说的后悔,可是一脸的坦然。
后来邻居因为家里孩子结婚就把借他们的两间房要了回去,他就收拾家里的房子当诊所,一直到后来村里在大队部楼下给腾了一间卫生室,一家八口才住的宽敞了些。
诚实守信,为人称赞
有些买假药的小贩打着高利润的旗号不时找他卖药,都被他打跑了。
“做医生要是靠药养医,图私人利益,那就是没有医德,不配做一名医生!”
他从来都是从正规厂家进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没有以前皮实,得了小病小灾就要吃药打针。能不吃药的他就建议回家静养,能不打针的他就建议吃药。
“是药三分毒,吃多了不仅病菌产生抗体,自身活细胞也会被杀死。”有的病人不理解不配合,他就不卖给他们药。他们病好了,就明白了原来只是小病一桩。
“还有的医生喜欢无病说有病,小病说大病,总想让你买点药打点针,从而能挣钱。这种行为是不齿的,是什么病就是什么病,医生若是丢了诚信,那就是丢了自己的本质。”
村里不少人治好病后,拿着礼物锦旗来表示感谢的。礼物他都退了回去,锦旗也只留了几面,并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再浪费钱了,心意在就足够了。在2010年,他被授予全镇医务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选为市级优秀乡村医生和市诚信经营文明服务会员。他的卫生室也成为县里第一家定点报销卫生院。这些荣誉是对他半辈子努力的肯定,也是对他的鼓励。
他从没想过日子会越过越好,更没想过能够获得现在的荣誉。然而现在的所有来之不易,一方面来源于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则应归功于他的妻子,在丈夫外出求学时,她不但没有过抱怨,反而用自己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在丈夫好不容易回到家,也没有帮她分担家务,照料孩子,更不用说让她过上富裕的日子。她坚决支持他的事业,甚至在丈夫气馁的时候,仍然给他加油鼓劲。冬天有小孩子来看病,她总是用自己的被窝把孩子捂热,一有空闲也总是来卫生室帮忙。为了供四个孩子上学,她包了20多亩地,当时一天有三四十个病号,他在诊室一呆就是一天,也帮不上妻子多少忙。四个孩子都是她一手带大,她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支持孩子向他学习,继续做救死扶伤的医生,现在他的孩子们,除了一个仍在就读研究生,其余三个都从事了医生的职业。
今年,因为他的事迹,又被推荐为县诚实守信类道德模范。面对荣誉与赞誉,他仍然保持着谦虚与坦然;面对采访,也总是一句话“那没啥,那都是小事,不值得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