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区:“校地企”三向赋能 “四链”融合谱新篇

2025-06-10 17:21: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威 孙庆娜

  大众网记者 李威 通讯员 孙庆娜 定陶报道

  今年以来,菏泽市定陶区抢抓省级定点帮扶机遇,以“一县区一高校(科研院所)”校地融合行动为总抓手,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统筹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四链”深度融合。通过机制创新、精准对接、服务优化,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高校科研优势加速转化为区域发展新动能。

  机制破题,畅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定陶区聚焦深化校地企合作,将人才“第一资源”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17名区“四大班子”领导干部主动认领任务,健全落实县级领导班子联系服务高校工作机制,深入分析产业链现状,积极“走出去”对接省内高校院所23家,促成项目合作80余项,收获技术成果28项,为校地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创新探索“先用后付”模式,有效破解了企业“不敢用”“用不好”的顾虑。区委组织部牵头,组建专班深入50家企业摸排需求,精准匹配推送高校新授权区域定向许可专利超1800项。山东乾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受益者之一,其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汪俊卿教授团队合作,将菌种工艺专利导入生产线。“中试发现石蜡油原料供应不稳,高校团队火速响应,以丙二醇替代正癸烷,不仅攻克‘卡脖子’难题,还大幅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直接降本增效500万元。”该公司生产总监时胜义感叹道,“先用后付加专家驻场,难题迎刃而解。”山东顺祺药业有限公司同样获益,免费获得的6项蛋白粉研发专利,令产品检测效率提升50%,年增效120万元。定陶区委组织部人才科负责人张国胜表示:“‘先用后付’模式既保护了高校权益,又大幅降低了企业风险,点燃了转化热情,是双赢之举。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保障,让更多‘金点子’在定陶结出‘金果子’。”

  精准滴灌,架起人才引育“立交桥”

  聚焦产业缺口,定陶区靶向对接高层次人才。2025年3月,山东农业大学15名专家奔赴定陶,开展“科技赋能春耕助力乡村振兴”技术服务活动。专家们扎进田间地头,手把手示范小麦春管技术,点对点解答农户疑难。“专家讲得透!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解了俺的燃眉急,今年丰收更有底了!”杜堂镇戚姬寺村种粮大户张国振喜笑颜开。活动期间,专家团队还实地调研了百盛万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山东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产学研融合献计献策。4月,“智汇定陶·创赢未来”招商推介暨招才引智技术研讨会成功举行,吸引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15所国内重点高校的26名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共襄盛会。青年人才招引同步发力,“春风行动”“名校人才直通车”“第七届人才大集”等走进菏泽学院、新疆大学等高校,吸引310余名学子与定陶用人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菏泽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应届毕业生王斌签约后坦言:“定陶发展快、政策好,专业又对口,我看好这里的发展舞台!”本土人才培育通过“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模式持续深化,为企业定期输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能人才。举办第一期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会,职业资格考试通过审核685人。组织网红达人、电商新人等参加“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大讲堂”和“2025年菏泽优品电商培训”等活动,电商从业者累计参与200余人次。

  生态优化,打造近悦远来“强磁场”

  企业有呼,政有所应。定陶区常态化开展企业遍访行动,动态梳理更新急需紧缺人才、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教育培养“三张清单”,精准匹配高校院所40余所,发布“人才技术需求”和“揭榜挂帅”项目23个,力促成果转化落地。平台筑基,合作深化。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三实食品、陶鲜食品,设立教学实训基地;山东农业大学在南王店镇挂牌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高校基地和专家指导,是我们研发升级的‘及时雨’!”三实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景君表示。柔性引才平台同步拓展,人才飞地、离岸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定陶”格局初显。服务暖心,拴心留人。“青鸟计划”为百名学子链接实习岗位超400个。高层次人才在医保、子女入学等关键事上享受“绿色通道”无忧服务。高标准人才公寓集成“一站式”服务与创业孵化功能,“15分钟人才服务圈”加快成型。

  定陶区通过机制创新破壁垒、精准对接引活水、优化服务强保障,正加速构建“校地企”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高效流动的崭新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初审编辑:李威

责任编辑:刘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