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欣
责任编辑:刘进
大众网记者 周佳 菏泽报道
一脉花香,氤氲千年。牡丹是菏泽最靓丽的名片,也是最具特色的产业,菏泽种植牡丹历史悠久,始于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自古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牡丹区作为菏泽牡丹的原产地,以创新的思维深耕牡丹产业,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牡丹产业链”列入全区4大重点产业链条,致力将雍容华贵的“生态颜值”转化为增收致富的“经济产值”。菏泽牡丹农高区,就是承载这一特色产业链的主战场。
这里,是高点定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示范区”。
近年来,省市高度重视牡丹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山东省牡丹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菏泽市扶持牡丹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关于加快牡丹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牡丹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加快推进牡丹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
2015年10月,在省市区委的大力支持下,牡丹区科技局深入调研、统筹规划,多方协调,在城区北部,牡丹办事处与黄堽镇交界处的牡丹产业聚集区画了一个圈,开始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于2019年初通过科技部验收。
在此基础上,2020年7月,牡丹区再次以牡丹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牡丹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时、全域、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为依托,以高新技术引领、创新资源集聚、循环经济示范、运营机制创新为发展理念,积极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2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牡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农高区)”,核心区总规划建设面积41.82平方公里。
这里,是科技引领,特色产业生根发芽的“肥沃田”。
牡丹区政府将牡丹农高区的建设与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创新驱动、脱贫富民有机融合,一体化发展。其中,科技的引领作用最为明显。
农高区重点围绕牡丹产业做文章,依托牡丹产业拉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圈层进行布局。明确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分步建设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核心区“一心、一带、两园、五区”的总体规划,同高等院校合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技术团队、技术引进和推广、人才培育等方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中科院、山东农科院、北京林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10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构建牡丹学院、牡丹研究院等28个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牡丹农高区已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9600亩,其中油用牡丹选育与鉴定基地4000多亩,观赏牡丹标准化基地3600余亩,标准化芍药园及鲜切花基地2000多亩,培育的牡丹新品种占全国总量的80%,行销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培育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逾100家,其中核心区龙头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目前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6家。牡丹花卉深加工企业达到16家,牡丹产业已经从单一种植、种苗、切花、观赏向“医药化工、日用化工、食品加工、营养保健、畜牧养殖、工艺美术、旅游观光、食用菌、新型材料”等九大领域不断延伸,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实现了从一朵花到整个牡丹产业链的“蝶变”。这里,是人才带动,优质科研成果落地的“连心桥”。
牡丹区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近几年,依托农高区这一省级平台,引进院士、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8人,省级科技特派员83人,高端研发人才的引进,创新了研究课题,科技成果成效显著。
近年来,牡丹区科技局大力扶持牡丹加工企业,积极帮助企业申报专利、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奖励,先后协助园区内企业申报了菏泽牡丹加工产业提质增效及全产业链示范、牡丹籽油资源深度开发及相关产品创新、有机牡丹生态种植基地建设等省市级科技项目。以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申请牡丹领域发明专利40件,牡丹专利达到144项,转化科技成果76项,研制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化妆品、牡丹日化品、牡丹功能性食品、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等265种,制定了14条牡丹产业企业标准,拥有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5个,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等深加工产品260多种,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80%以上;制定油用牡丹栽培技术规程和牡丹籽油国家标准,牡丹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这里,是创新融合,全产业链升级发展的“靓品牌”。
对牡丹区而言,牡丹就是特色,是兴区富民的“金字招牌”,牡丹农高区坚持将科技创新融入产业发展。
做优一产,集中引进、展示、示范、培训现代牡丹新品种及其种植技术,将设施农业、立体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等新理念和相关技术传播给园区企业和种植农户,加大牡丹良种培育力度,创新反季节催花、鲜切花、温室控花等牡丹种植技术,突破了“谷雨看牡丹、立夏赏芍药”“辛苦一年、美丽十天”的限制。芍药种植技术的推广,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2023年,芍药鲜切花销量突破1亿枝,销售额超3亿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牡丹区被评为“山东省花卉产业重点县”“山东省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做强二产,以牡丹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积极培育牡丹深加工龙头企业,龙池牡丹、谷雨牡丹等企业入选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晋升为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菏泽牡丹籽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牡丹花蕊茶获得国家有机认证,牡丹特色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做活三产,创新牡丹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发展电商、直播、网购等网络营销新模式,与国内最大的日常鲜花订阅公司“上海花加”合作,创新“互联网+鲜切花”营销模式,举办“云销芍药花”“芍药云上插花”等直播活动,鲜切花销售从“开着货车跑全国”到“坐在家中卖全国”。“菏泽牡丹”正与“滨海观光、济南看泉、泰山览胜、曲阜怀古”一起,成为山东旅游的靓丽品牌。
这里,是多轮驱动,五区同创、共建共促的“新高地”。
近几年,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牡丹省级农高区的基础条件,牡丹区又先后申报创建了国家发改委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省政府的“牡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农业厅的“牡丹农业现代产业园”和“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集合多部门资源优势,集中发展全区特色产业。
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方式,加大投资建设力度。自2019年底以来,共报批8.64亿元地方专项债券资金,用于园区道路、污水处理站、乡村景观化改造等基础设施,国花交易中心、高效农业、牡丹产业创新中心、牡丹智慧教育和创新能力提升、温室、恒温库等产业发展项目。建成七里河湿地公园,规划打造沿七里河高品质打造七里河“十里画廊”;建成全长5.2公里的国花大道及绿化、亮化、排水设施和通讯管线改造工程;沿临商路两侧打造“花卉经济带”,实施乡村振兴衔接集中推进区建设,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园区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区同创”带动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时序更替、四季轮回。牡丹农高区建设即将进入第三个年头,站在新发展阶段的牡丹区,牡丹产业发展呈现出科技引领、集聚集群、链式发展的蓬勃态势。科技的支撑、“链”式思维,让牡丹产业发展既跑出了“快”的态势,更彰显了“优”的特色。跨上新台阶,迈向新生活,牡丹区的未来更加美好可期。
初审编辑:李欣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