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教育,为什么“能”?

2023-07-18 11:35: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宁 田中军

  大众网记者 张宁 通讯员 田中军 单县报道

  一张成绩单,晒出了单县教育的“能”。

  去年以来,单县争创国家级荣誉2项、省级试点2项,3项工作获得省级优秀案例,21项工作获得省级表彰。今年,菏泽全市高中、小学、学前教育工作现场会先后在单县召开,县教体局荣获“全市教育教学工作特别贡献奖”,单县第一中学荣获“全市高中教学工作特等奖”,单县第二中学荣获“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一等奖”。单县一中排球队勇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联赛全国冠军和青年U15系列沙滩排球锦标赛全国冠军。单县职业中专连年拿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单赛项金牌。单县在2022年高考实现“五个突破”的基础上,2023年高考再创佳绩,教育高地优势日益凸显。

  菏泽市委书记张伦在《中共单县县委、单县人民政府关于单县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上批示,单县高质量发展教育,成效很好,值得各县区交流学习。

  成绩背后,是 新一届单县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打造鲁苏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区域教育高地的目标,纵深推进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等一系列体制改革,持续推动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把方向、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顶层设计有高度。单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明确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民生改善突破”的重要任务,提出,要对标全省一流,狠抓教育教学管理,确保各阶段教育质量持续走在全市前列,打造四省八县交界区域教育新高地。先后出台支持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4项配套文件,指导教育部门健全完善《全县中小学质量评价方案》《全县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办法》等5项文件,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选人用人有力度。大刀阔斧选用教育新骨干,任用带领单位连续8年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第一名的园艺街道原党工委书记黄志立为教体局局长;任用坚守教育一线30年的“齐鲁名校长”王腾香为单县一中校长,发挥头雁作用,带动整体提升。进一步优化教育督导机制,匡正选人用人导向,根据综合考核成绩对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校长予以重用,2022年暑期,共提拔和调整校长25名、副校长54名。深入推行“县管校聘”改革,强化学校用人自主权,各学校科学设置岗位,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创新实干、争创一流在全县教育系统蔚然成风。

  关怀指导有深度。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县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部署了合校并点、教师编制补充、高中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推动教育发展的重大事项,解决了“大班额”“入学难”“县城挤、乡村弱”等一批制约教育发展的难点、堵点。强化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党政“一把手”等县乡两级领导定期深入教育一线,讲党课、搞调研、找问题、谋发展。

  守初心、惠民生,全面增强教育保障能力

  坚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21年教育投入11亿元,2022年教育投入13亿元,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连年增长,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支撑。优先保障全县教师工资发放和各项福利待遇,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落实了对全县教师进行年度免费体检,全年投入约200万元;对全县班主任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发放津贴,全年投入1200余万元;同时按照(基本工资+住房补贴+规范性津补贴+物业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取暖补贴)×12%的标准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津贴,全年投入约5180万元。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评先树优、职称晋升、生活保障等方面,不断向农村学校倾斜,农村教师队伍稳步壮大。

  努力锻造高素质教师队伍。2022年共签约高层次人才291人,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新任教师521名,接收公费师范生30名;2023年已签约高层次人才188人,计划公开招录新任教师237名、接收公费师范生18人,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根基日益夯实。实施“青蓝筑梦”行动,发挥名师、标兵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县教师业务能力持续提升。不断完善教研团队建设,加强学科教研员和教研组建设,县乡校三级教科研体系逐步建立。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2021年以来,共投资3.83亿元,先后完成红星中学初中部、平原路小学等20个项目建设。博爱学校新校区、特教中心和博爱康复楼全面投入使用,实现了九年一贯制教学,真正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持续推进龙王庙镇初级中学教学楼、时楼镇初级中学宿舍楼等7所农村学校建设项目。加大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力度,对新建居住区配套园实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移交等“三同步”政策,目前已移交配套园3所。

  大力实施教育兜底工程。2023年春季学期,共免除2627名各学段脱贫享受政策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学生学费(保教费)220.6万元,向28387名学生发放助学金和生活补助1536.2万元。精心汇编“资助政策宣传明白纸”,切实帮助各学段享受政策家庭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不断优化博爱学校和特教中心办学条件,为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特殊家庭子女提供优质且有温度的教育。

  重均衡、谋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深入实施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镇中心幼儿园示范指导作用,带领辖区内附设园和民办园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全县幼儿园建设、管理、保教质量等学前教育重点工作均走在全市前列,是“山东省学前教育游戏活动实验区”。深入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制作宣传片30个,向市局推送典型案例9个。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城乡共建、均衡发展”教育教学帮扶活动,全县共成立小学联盟11个、初中联盟8个,涌现出一批城乡优质中小学教联体,教育教学质量根基得到夯实。积极贯彻“双减”政策,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积极开设茶艺、舞蹈、乐器、书法、绘画、体育等各类社团,充实学生课余生活,满足多样化需求,促成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科学确定各高中办学定位,大力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以一中为核、二中和五中为翼的“一核两翼”高中教育发展新模式。单县一中锚定“为国家重点高校培养高质量生源”目标,坚持“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理念,努力打造成高起点、高平台、多元化发展的龙头高中学校;单县二中制定“错位发展、弯道超越”战略,坚持艺体特色办学,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单县五中锚定“夯实基础,乘势而上”目标,积极发挥小语种历史优势,并扎实推进职教高考试点工作,学校综合办学质量不断巩固。

  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以促进就业、迎合产业发展

  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工作,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成功入选山东省“2021 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县”。投资13.7亿元的职教产业园一期项目将于今年9月份投入使用,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将大幅提升。技能大赛成果丰硕,2022年勇夺全国职业院校“分布式光伏系统的装调与运维”技能大赛金牌,2023年先后夺得“中国大学生电视节”——视频摄制与新媒体营销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赛项金牌,承办了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分布式光伏”赛项、第五届菏泽市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新型电力系统”国赛选拔赛。职教高考试点工作不断深化,县职业中专2023年春季高考202人,本科上线52人,3人获本专业全省前十名,另有19名“山东省技能拔尖人才”提前被高校本科录取。

  担使命、抓机遇,全面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

  种好学校阵地“责任田”。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秉持“以德立校、以德立师、以德立生”理念,打造“红心向党”示范校60所,形成了一批以“善文化”为元素的“善和”“润德”“和美”等校园文化品牌。大力开展“思政金课”和“课程思政”评选活动,评选“课程思政”示范课堂22节,“优秀思政人物”61名。创新实施“三写工程”,收录作品7000余篇。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非遗项目进校园、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祭奠革命先烈等教育,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孝善敬老美德。

  打通家庭教育“主渠道”。优化壮大“点亮心灯”讲师团,发展团队成员142名,以“家教智慧”“情绪管理”为主题,开展家长课堂300余场,受益3.4万人。组织城区学校开设“优秀家长广播站”,利用上下学接送时间,由1名优秀家长分享知识,传经送宝,累计开展活动160余场次。建设“家长学校”509所,常态化开展各类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教育实践活动672场次,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团团长万秀文开展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班8期,受众家长1000余人。

  构建社会协同“磁力场”。以打造全省美德信用建设试点县为契机,营造弘扬美德、褒扬诚信的社会环境。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周末时光”等志愿服务活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为6.8万余名农村青少年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舞台。依托红色湖西教育基地等资源,培养中小学生红色解说员187名,5.6万名师生现场接受红色教育。精心打造好人公园、垃圾分类公园、禁毒公园等主题公园4个,把道德教育融入公共服务体系中,让青少年时时处处接受文明熏陶和洗礼。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宣讲志愿服务团,开展“共上思政课、同心育新人”等五进宣讲活动400余场次。

  净化网络平台“主窗口”。利用县域内的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和魅力单州APP等网络资源,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网络媒体矩阵,开设《国学传承人》《“德”为先》等专题栏目,打造以德育人健康网络空间,牢牢掌握立德树人的领导权、主动权。开展“净网”“护苗”等专项整治,消除网络负能量,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建设“教育智慧云平台”,设置六大主题,20个专题版块,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符合本地需求的线上教育平台。

  打造心理健康“防护网”。成立心理咨询师协会,建立乡镇(街道)心理健康服务站58个、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点477个、学校心理咨询室189个,夯实心理服务体系基层基础。成立县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心理专干23名,在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216名。开展“花朵公益”心理知识公开课进校园活动25次,受益学生1.28万人次。

初审编辑:刘嵩岳

责任编辑:刘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