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吹遍郓城城乡 移风易俗绘就幸福底色

2024-12-05 09:5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效谨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郓城报道

  在郓城县,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正席卷城乡,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简约婚礼、义务红娘、村规民约、志愿服务……一系列文明实践在郓城大地“落地生根”,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为爱“减负”,轻装上阵幸福长

  日前,在郓城街头,一辆装饰得喜气洋洋的公交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大红的喜字、粉色的丝带,让平日里普通的公交车摇身一变,成了新人的“爱情巴士”,满载着甜蜜与幸福,缓缓驶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一场简约而不失温馨的公交车婚礼,见证了小伙祝令润与爱人焦文慧之间真挚的爱情。相恋七载,他们早已将彼此深深烙印在心间。对他们而言,婚礼不再是繁琐的流程,而是亲友的祝福与两颗心的紧紧相依。于是,祝令润萌生了一个念头——送给爱人一场别样的婚礼。

  没有昂贵的彩礼,没有丰厚的嫁妆,也没有繁琐的主持与仪式,这场简约的婚礼却迅速刷屏了朋友圈。新娘焦文慧笑靥如花,她说:“我们自己的仪式自己做主,彩礼和嫁妆都是形式,我更希望我们小夫妻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更轻松,也更符合我们年轻人追求极简生活的价值观。”

  就在今年,郓城县还举办了第二届“缘来好郓”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11位白衣天使与爱人喜结连理。集体婚礼现场没有震耳的炮鼓声,也没有奢华的酒席和婚车,只有简约和喜庆、浪漫和温情。11对新人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各自讲述了相识、相知、相恋的爱情故事,彼此许下执手一生的誓言,缔结爱的承诺,互换结婚戒指,领取结婚证书。这些美好的瞬间,让新人们难掩幸福和喜悦,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共青团郓城县委书记端木林丹对此表示:“像公交婚礼、集体婚礼以及蹬三轮车接新娘这样的新型婚礼模式,正是青年群体追求文明新风、追求简约生活的表率。我们希望能够引导更多青年加入婚俗改革中来,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为了进一步推动婚俗改革,郓城县婚姻登记处还推出了集体颁证、特邀颁证人颁证等特色颁证仪式,大力倡导“简约不简单、浪漫不浪费”的婚俗新风尚。这些活动营造出了格调高雅、内涵丰富、文明节俭的婚俗礼仪氛围。两年来,举办植树婚礼、纪念婚礼、慈善婚礼等集体婚礼18次,累计为4000余对新人免费颁证。近年来,郓城县抢抓全省首批婚俗改革试点机遇,大力倡树新事新办、婚事简办的文明节俭新风尚,积极探索婚俗改革新路径,创新推出“三三三”工作机制,打造了“缘来好郓”这一靓丽名片,并成功获评山东省婚俗改革先行县。如今,郓城县通过革旧俗、立新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了受益者,“喜事新办、婚事简办”的理念逐渐在全县蔚然成风。

  巧搭“无价桥”,高额彩礼渐退潮

  在郓城县随官屯镇文昌苑社区,有这样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为“王大姐”的义务红娘——王嘉瑶。她不仅是社区妇联主席,更是巾帼志愿服务队的“领头羊”。她用热心与智慧,为适龄青年搭建起爱情的桥梁,同时引领着社区的新风尚。

  王嘉瑶深知,在这个时代,年轻人虽然思想开放,但也面临着诸多诱惑与挑战。因此,她不仅为年轻人牵线搭桥,更将传播新思想、新观念视为己任,致力于让年轻人的婚姻之路更加顺利与美好。

  在文昌苑社区,00后女孩赵莹的婚姻之路就曾遭遇波折。她与男友相爱半年,却因两家婚嫁习俗的不同以及彩礼金额产生分歧。这时,王嘉瑶主动伸出援手,用她自身的经历为赵莹一家点亮了明灯:“当年我结婚时没有要彩礼,婚礼办得也很简单。如今,小家庭生活红红火火,充满了爱与温暖……”她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年轻人的心田,让他们学会了换位思考,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感与需求。在王嘉瑶的劝说下,赵莹与男友终于化解了矛盾,得到了双方父母的支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一举动在社区内引起了广泛赞誉,大家纷纷称赞赵莹一家带头打破陈规陋习,践行文明节俭,成就了一段佳话。自此,文昌苑社区又多了一个移风易俗的典范,在身边人、身边事的感染下,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逐渐形成。

  共商共议,红白事简办成风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郓城县杨庄集镇大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场移风易俗村规民约修订会正在热烈进行。村“两委”班子、红白理事会成员以及村民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红白事操办标准。

  会议由大王村党支部书记陈继才主持,他开门见山地说道:“今天,我们就是要集思广益,制定出一套既符合村情民意,又能推动村庄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话音刚落,会议室里顿时讨论声四起。“烟酒是红白事中开销最大的一项,我建议先从这方面进行规范。”一位村民代表率先发言。他的话音未落,另一位村民紧接着说:“对,还有大墓碑,一律废除,实行‘一碗端’,这样既环保又节俭。”

  在村规民约这个“指南针”的引领下,郓城县的各个村庄正逐步摒弃陈规陋习,树立起文明新风尚。

  “小板凳”聚民心,“红马甲”扬新风

  在郓城县张鲁集镇,志愿服务热潮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风貌。志愿者们身着醒目的“红马甲”,穿梭于街头巷尾,向群众传递时代新风,让“小板凳围坐话文明”成为乡村新常态。

  “农村人情世故多,但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铺张浪费。”“恶俗婚闹不文明,厚养薄葬尽孝道。”……在张鲁集村,村民们围坐在小板凳上,认真聆听志愿者们关于乡风文明的精彩讲解。在互动交流中,大家对文明的理解更加深刻,观念逐渐趋同,思想悄然转变。

  据悉,张鲁集镇广泛发动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和村民自治组织,着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实落地。“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我镇构建起理论宣讲‘一根针’,志愿服务‘千条线’,文艺演出‘唱大戏’的大宣讲格局。”张鲁集镇党委书记苏亚楠表示,“在潜移默化中,村里吵架的少了、攀比的少了,孝敬公婆的多了、邻里和睦相助的多了,村风民风得到显著改善。”

  近年来,郓城县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实名注册志愿者达20余万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2000余支。在郓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力量。无论是在移风易俗、文明城市建设的前线,还是在扶弱帮困、助老助学的后方,都能看到志愿者们身穿“红马甲”忙碌的身影。

  为了更好地发挥志愿力量,郓城县还整合全县公益组织资源,于近日成立了郓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首任会长吕斌介绍说,他们正在积极筹备志愿服务宣讲员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到农村、社区开展移风易俗宣讲,进一步推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从简约婚礼的温馨启幕,到义务红娘巧牵红线的佳话,从村规民约汇聚的自治智慧,到志愿服务播撒的文明种子,每一个故事都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郓城的实践证明,文明新风不仅能够吹遍城乡,更能够深入人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未来,郓城将持续以文明新风绘就更加美好的时代画卷。

初审编辑:李威

责任编辑:刘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