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山东“镇级市”李哥庄镇:农民创造的城市

2013-10-14 08:48:00 作者:  来源:大众日报
由高空俯瞰,李哥庄镇驻地着实具有一个小城市的雏形了。今年上半年,李哥庄全镇完成生产总值4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5亿元,政府和农民实现了双赢,富了民强了镇,给转变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深刻的启示。

      由高空俯瞰,李哥庄镇驻地着实具有一个小城市的雏形了。李哥庄镇隶属青岛胶州市,东挨城阳区,西行15公里为胶州市区,南面几公里处即黄海胶州湾岸边,距青岛标志性风景栈桥仅35公里。
      2013年3月25日,李哥庄镇被正式列入山东省“镇级市”培育试点镇之一。它的“镇变市”奇迹显然是各级政府多年努力的展现,但被采访的市、镇干部们大都感慨说:“更是农民创造了这座新城。”
      □陈中华 宋弢 李颖慧  
    工业村庄是早期萌芽
      王言进原是李哥庄镇工办主任,亲眼见证了近几十年该镇的工业发展过程,得出与社会、历史和经济学专家们一致的结论:城市化的前提必定是先工业化。
      他说,李哥庄镇的工业化早在几十年前即开始萌芽,城市化已蓄势好久了。  
      小窑村是李哥庄最早引入发制品生产的村子。那是1983年,分别有日本、香港两家企业来村子试探性开厂,招聘村民30多人。如今已有70%的村民参与,小窑村也因此在制发行业中蜚名中外了。
      挟交通及劳动力方面优势,1993年,李哥庄村与青岛外贸公司合作,村里负责生产,青岛方面负责销售,继小窑村后,李哥庄村又成一发制品专业村。
      李哥庄的制帽业起步更早。1978年,列全国乡镇企业前30强的青岛金冠帽厂建在孙家村以北,拥员工1000多人。以后,香港一徐姓老板慧眼识制帽,于1992年在此建厂,员工曾达3000多人,是当时风头远盖过义乌的北京雅宝路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再以后,许多雇员瞅准了门道,辞职自己开帽厂。
      魏家屯村最大的工艺品企业拥员工二三百人。我们走进一个农家大院,里面掩藏着5家工艺品制作小微企业,生产镀金、银、铬、镍的上千种装饰品,如链、环、钉、戒,分别有头饰、耳饰、脖饰、手饰、脚饰、鼻饰、腰带饰……制作场色彩绚丽,让人眼花缭乱。
      李哥庄这种工业制品专业村在全镇40多个村庄中逾半,它涉及品种繁多,成集约规模的有帽、工艺品、制发、木器、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它使我们联想起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工业村庄”,那一件件毛、棉纺织品和金属器最初就是由大不列颠那片土地上无数村庄制作出来并流向海外。而李哥庄大多数专业村的产品也都是流向了欧美及世界各地,似乎是历史的轮回。  
      胶州市文联顾问、画家张志康讲述了这么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58年,国家推行“南稻北移”,青岛市择两地试验,一在胶州南部,一在李哥庄,当年都失败了。1964年,李哥庄再度试验,一举成功,在这片盐碱地上种出亩产千斤的水稻。不仅极大弱化了土地碱性,还挣到了当时看来的大钱。以前石龙村为例,一年上交的公粮价值与此前的小麦相比,等于10年的上缴量。聪明的前石龙村民利用稻秸编织成草帘、草褥、草绳等产品,卖给青岛市区的国有企业。土地承包制前,仅前石龙村中的第5和第10两个生产队,就已拥有小型拖拉机12台。各个生产队皆有打场机、扬场机、插秧机、脱粒机,基本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生产。
      张志康说,种水稻成就了李哥庄人原始的资本积累。
      更是李哥庄人一次大的工业化意识、城市化意识的积累。  
      意识形成了,欲望和冲动就难遏了。
      真正意义上的李哥庄工业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兴起,很快新增了锅炉配件、酿造、铁制品等企业,总数近50家。1988年至1991年,镇村办厂数超过百家,万名农民跻身工业领域。1992年起,乡镇企业相继倒闭,但在政府积极、宽松政策的鞭策和扶持下,民营企业又异军突起,外资企业看好风向标,同时纷纷落户,到1998年,李哥庄已驻有美日韩欧洲和港台企业130多家。1993年,国家有关部委授予李哥庄镇“全国出口创汇江北第一镇”称号。
      李哥庄镇工业发展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上一个典型排头兵解读样本。
      李哥庄镇党委书记李述献追溯上段历史后说,李哥庄农民很早尝到了做工人的甜头,比当农民收入高多了,种地意识开始淡漠。
      从那时起,朦胧的城市梦想已缠扰上李哥庄农民了。
    稳定就业是基本前提
      新世纪伊始,李哥庄工业发展史也揭开了簇新一页。
      那一年,胶州市政府批复了李哥庄大沽河工业园区规划,当年,50个企业即把园区驻满。随后,镇里规划的另外两个工业园区开园,李哥庄工业集约化过程就此启动。
      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影响在中国刚崭露之际,李哥庄即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引进力度,天能公司于当年落户。2012年,国内全行业陷入低谷,这家风力发电设备公司经营额却突破5亿元纪录,今年的订单额逾8亿元,除内销,美、意、西亚都是重要销地。以李哥庄为依托,公司在外省建了4个分厂。三期工程业已启动,产品全出口,目标在3年内达年15亿销售额。目前发达国家新能源占能源产业比已达20%,中国方才占5%。
      公司负责人说,这个比率就是中国风能产业的前景。
      2012年,世界500强富土康集团入驻李哥庄,建造国内最大轨道车辆生产研发基地,总投资90亿元。今年以来,又有27个包括航天、保健设备、新材料在内的新项目落户……李哥庄已成胶州湾畔新兴产业的重要板块。  
      当下中国产业转型是否一味引进“新兴”?
      采访中,李哥庄许多企业老板说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传统产品升级也是转型,更适合当下中国国情,也最易立竿见影。原因是,一,只要有人类,许多传统产品就永远有强烈市场需求;二,基本都是劳动力密集型,很适合劳动力大国来做,劳动力多本身就是中国品牌;三,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中国可以说远超国外。
      李哥庄传统产业的升级印证了这一论点。
      李哥庄制发业现已发展到100多家企业。冠发公司董事长张坤东说:绝对的朝阳行业!黑种人天生头发短而购量大;美欧将其视为装饰品,出口前景非常看好;近一二年,国内市场销量飙升,因它很适合头发稀少、化疗掉发等多类群体戴饰;染发对皮肤有化学伤害,戴假发则是最好的选择。
      制帽业更是把李哥庄托上了“中国制帽之乡”、“世界第一制帽地”皇座。网球、棒球、高尔夫等各类运动帽蜚名海外,成国际品牌,占据了中国出口帽总量的40%,本镇产量的80%都供出口,2008年奥运会上许多国家运动员戴的是李哥庄帽。一顶帽经30多道流水线工序,全镇230多家企业、1.5万人从事这个行业,年产帽子12亿顶,销售额40亿元。受中国轻工业协会委托,李哥庄镇正在牵头制定“六片帽”的行业标准。
      在孙家村,已制帽十多年的老板刘守林介绍,李哥庄制帽业近二年又上新台阶,已不单单是到省外建分厂和在义乌市场称霸了,而是走出国门,多家到了越南建分厂,十多家在美国、南非和拉美开专卖店。一座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中国帽艺博览城即将在李哥庄开建,集研发、展示和销售于一体,国外多家制帽商已来咨询、洽谈入驻,或是一座世界帽艺博览城了。  
      今日李哥庄,已有730家企业,规模企业近百家,传统和新兴产业在综合分量上并重,各霸半壁江山。单工业从业人数即达5.8万。
      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给李哥庄政府带来税收很少,但因适宜体弱者、妇女、老人及临时闲暇人员从业等特点,成为典型的富民产业,李哥庄富民战略效应彰然显现。
      今年上半年,李哥庄全镇完成生产总值4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5亿元,政府和农民实现了双赢,富了民强了镇,给转变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深刻的启示。  
      李哥庄干部们的思路一直执着于“人的城市化”,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城市化包含诸多具体内容,而长久和稳定的工业化就业是人的城市化之必须。
      几十年前,部分拉美国家失地农民被迫去城市漂泊,远超工商业劳动力需求量,“过度城市化”形成了迄今未能消弥的庞大城市贫民群体。国内学者一直在滔滔不绝地争辩着这种“无序”衍变是否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重演。而回首端望,可以说与李哥庄没什么关系了,如今,李哥庄全镇3.4万亩耕地总面积已流转1.3万亩,务农人口仅占总人口5%。薪酬丰厚、就业稳定的5.8万工业岗位已超过全镇总人口数,需大量从外输入劳工。
      李哥庄在城市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兴旺的商业是自然产物
      李哥庄人脱身农业的结果是:2012年底,李哥庄全镇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69万元。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自然就想花钱、敢花钱——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刺激了消费。
      高山摩擦材料有限公司经理高山于1990年由外地转入李哥庄,来时镇驻地香港街尚未命名,他在街上开设门店,做化妆品、服装和鞋帽销售。当时李哥庄工业企业前景好,人流多,但商业开发还是片处女地,他意识到,市场门扇向自己敞开了。他回忆说,李哥庄人消费欲望于1990年至1992年时段朦胧显露。
      王言进说,真正展示李哥庄人消费意识的是以后的购房。90年代中期,镇驻地李哥庄村因企业和店铺增多,繁华了,外村年轻人结婚就有人开始在镇驻地买房。自2000年起,李哥庄人又开始在青岛市区和胶州市区买房。  
      工业化了农民就有钱,有了钱就想花钱,消费欲就自然地促生商业、服务业的兴起。
      1990年,香港街商业店铺不及60家,如今1000多家,从文身整容到手机销售、到摩托车电动车销售无所不包。以后,镇政府投资在镇驻地新辟商业街,有实力商家迁徙新辟的联谊大街,商店数量及档次远超香港街。镇驻地现总共有商店3000多家。李哥庄村党委书记张培三介绍,2005年前,镇驻地总共有餐馆、酒店30多家,现在已有100多家,家家生意都很好。
      高山回忆说,1993年前,李哥庄所有商店没有一家推行“买一送一”搭配式销售,方式还很传统。他专门去大城市学习,回来后在李哥庄镇第一个做起这种搭配式销售,消费者感到新鲜。1993年,他商店的销售额比前一年多了10倍,有的货物多了20倍。
      从那以后,李哥庄商业销售模式,逐步完成了由“既卖啤酒又卖裤头”那种杂货店似的单一化向专业化和多样化的蜕变:专卖店众相竞辉,竞品种,竞品牌,消费者选择余地大;所谓整体上多样化,即县城里能买到东西在镇驻地全可买到。
      如今,在李哥庄镇驻地主要商业街上,旗舰店、中外名牌产品专卖店、厂家直销店等琳琅满目,完善的商业服务配套应有尽有。
      李哥庄已成一座标致的现代商业小城。  
      工商业的兴盛引得创业者打工者聚居。张培三说,早在1993年和1994年,镇里就有了小城镇构想,东北三省的近600人落户李哥庄村,做工经商,使李哥庄村人口超过5600人,以后考虑到福利负担便不再接收。现在,仅李哥庄村的注册工商户就有500多家。而在李哥庄镇驻地,迄今聚集人数近6.5万人,外地人口占1/2以上。
      王言进说,李哥庄人很像浙江人,人人都想当老板。
      高山说,他和他姐姐等都是香港街最早的开店老板,手下的雇员先后已有200多人出去另立门户,自己当了老板。
      聚居则业兴、则百业兴,一件个性十足的事件足以阐释这个逻辑:2007年5月,青岛永安民建消防队在李哥庄驻地诞生,引全国媒体关注。它的新闻点在于:由7家企业联手作为理事发起建立,后又吸纳了100多家企业自愿捐助,是全国第一家民间消防队。李哥庄镇驻地距胶州市区远,但企业多、商业网点多,需要这样一支消防队。
      它是市场经济催生的产物,是聚居的自然产物。
      目前,李哥庄全镇注册工商户为6280家,无疑是一个小县城商业网点和商业户的数目。
    生活方式城市化要跟上
      人的城市化关键指标是人生活方式城市化,生活方式最核心内容是居住条件。  
      李哥庄镇第一个住上楼的村是原距镇驻地5公里远的陈家埠。据原镇建委主任、现镇武装部部长孙伟介绍,陈家埠100多户人家,所辖多滩涂地,不易耕种。2000年,镇政府规划,陈家埠整体搬迁到镇驻地,住上楼房。村民享受到集体供暖、供气、孩子在镇驻地上学等福利。
      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为主旨的向镇驻地搬迁始于1986年。当时,引黄济青工程使张杨村土地基本被占,且村址紧挨水库,低洼易涝,村子被搬迁到镇驻地,即使各级政府给予搬迁村民安排适龄劳力进城工作等优厚待遇,也仍有164户老人执意不迁,年龄最小的54岁,最长者95岁,就一直住了下去。2010年,镇里调查摸底后,决定彻底搬迁。如今,张杨村新安置楼在镇驻地中心,每一户签协议分到2套80平方米的商品房,市场售价4000多元/平方米;每户将分到1套1-3层的低层房以顾及老人生活方便;每户获3万元补偿金,并享受低保、供暖费和节日补助等福利。我们采访时,安置楼已经竣工,村民正企待迁新居。
      两年前到李哥庄采访,我们亲身验证了政府在旧村改造时充分尊重民意、不强拆的积极效应。在镇驻地的黄家屯村,旧村改造分两批进行,第二批是起初的拒迁户,政府就原封不动保留着这些户的旧村宅。第一批搬迁户居住的新楼区和旧宅区不及百步,两批人分居安顿后,留守村民经常去楼上村民家串门,串一次是一次对照,终于耗不住了……
      我们采访时节,正值第二批新楼封顶之际,被采访到的老宅户都表示同意搬迁新居。
      村干部说,早晚抗不住,这是住楼的诱惑。
      镇干部说,早晚抗不住,这是城市化的诱惑。  
      一直在一线指挥旧村改造的孙伟回忆,2002年至2007年,镇驻地的13个村进行了旧村改造,全是凭村民自愿,村民以500元/平方米价格补偿性买楼,不同意迁者原宅一律不拆,最终13个村全由政府补贴建了13个小区,6000多户、1.8万多人上了楼。
      而后,镇里开始思考下一步旧村改造方式。并尝试引进开发商,建造了200多套商品房,被中外投资商和外地居民各买去1/3,其余1/3则为非镇驻地的李哥庄人买去。镇里决策者们由此发现一个苗头:已初现城市模样的镇驻地成为绝大多数本镇年轻人理想居住地,年轻人结婚在镇驻地买房已成为最新时尚。
      决策者们还得出结论:单纯房地产开发很难形成人聚集,甚至难形成本镇人的聚集,造城也是造空城。反过来看,若产业形成了,镇驻地建设跟不上,其他配套跟不上,等于没有“城”,时间长久,也难留住投资商和打工者。李哥庄企业前景好,农民转移就业成功,万事俱备,只欠造城了。
      依一位干部的话说,李哥庄的“气”已形成,“市”已形成,现在要的是“城”。
      2012年,李哥庄镇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即农村社区建设隆重开场。依规划,全镇原44个自然村将规划成10个社区,其中5个为中心村融合型,针对的是距离镇驻地偏远的村庄,村民继续在原址住平房,在中心村设行政和服务中心。另5个为集聚型,几个村聚拢成一个小区,村民改为住楼,全辅以现代化生活设施,都处于镇驻地新城区或其他重点特色规划区,与已规划及在建的政务、商务、文教、医疗、物业及旅游景点融为一体。
      我们对李哥庄人生活方式会尽快达到城市化已笃信不疑。
    移民文化撑起新城市
      任何一个城市都因地域、历史和人的差别构成自己的独特文化。李哥庄鲜明的地域文化气恰是这座未来城市的灵魂支撑。  
      在胶州,许多当地人自豪地说,青岛文化的母体是胶州文化,理由是青岛100多年前只是个小渔村,开埠晚,而胶州地区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史载,秦始皇东巡时长久滞留的琅琊即在古胶州境内,明代开始后,出现了由云南等地大量迁往胶州湾畔、大沽河边的移民。大沽河在李哥庄境内河长度27.7公里,为青岛市各乡镇之最,李哥庄也被称作大沽河畔第一镇。 
      滨河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性格构成李哥庄人大沽河文化修养的主要气质精髓。  
      李哥庄人鲜明文化气质特征更表现在地理位置和移民先辈血脉所滋养形成的开拓、进取精神上。
      据说,一百多年前德国人最早占领并视为桥头堡的地方就是胶州,就是李哥庄,最早修筑的胶济铁路东首终点就设在胶州,原因之一是更相中了大沽河沿岸人开拓、不守旧的性格。
      上世纪30年代,傍李哥庄石拉子村大沽河岸,国民政府修建了一处可泊25艘船的码头,李哥庄人跑船南下,视野因此更加开阔。  
      最能阐释李哥庄人开拓进取、勇于创业性格的莫过于这块地域的砖瓦工业史。
      漫长的大沽河冲击和濒海地理演变岁月,成就了大沽河入海口处罕奇的好泥土,成就了烧制建材的上乘原料。据说,明清两代胶东半岛高档建筑的砖瓦和装饰皆来源于李哥庄的窑,这算是当时的国家级品牌了。1974年在胶州出土了龙山文化黑陶,有一说胶州历史上最有名黑陶窑即在李哥庄镇前石龙村后。当初,德国人占领青岛后据胶州为重要的工业基地,是李哥庄泥土曳住了他们的心。那时间,德国人在李哥庄开设了3座机械化砖瓦厂,如今青岛老市区所留德国建筑群使用的都是李哥庄的色砖红瓦。 
      据李哥庄老人们介绍,有心计的李哥庄人就是利用给德国人窑场打工,暗中掌握了核心技术,出去闯天下,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砖瓦制作技术推广到各地,改变了原始的中国砖瓦制作技术面貌。在北京、南京、西安、东北各大城市的砖瓦场,技术人员都出自李哥庄。最后一位留守李哥庄的琉璃瓦技工,解放后被政府调入北京。  
      勤劳坚韧、勇于开拓——采访中,我们一直沉迷于李哥庄文化这两点要素的众多生动事例的解读中,后又猝然悟出:当下李哥庄人以其行为向世人展现的最魅人文化更是作为一个新兴移民城市特有的开放与包容。
      李哥庄,一个标准的移民镇。李哥庄村,当初接纳600多东北三省人正式落户,此后这些年,李哥庄村成一东北人落脚地和聚集点,仅目前在村里正式租房居住的就逾2000多人。
      像广东某些经济发达县市,李哥庄这种以同乡、族群为依托的现象同样更多显现在一些企业里,如部分制发企业,鲁西南人多,据说最早一批是当初随原地贩发、制发企业转移到李哥庄,随后亲戚引亲戚,老乡攀老乡聚拢而来。
      全镇外籍总从业人口已逾3万。
      李述献当初曾在胶州市劳动局供职,对中国几十年来劳动力转移过程熟悉,他说,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李哥庄镇找一个外地劳动力很不容易。真是今非昔比。
      3年前,我们采访一新落成小区时,就遇见一正在购房的吉林人,说自己的爷爷是当初闯关东的山东人,购房目的是先将父母在这里安置下,待自己和妻子退休后都搬这里守一起不再走了。
      据孙伟介绍,李哥庄镇去年竣工的8000套商品房已全部售出,胶州籍以外人购买量占3/5。在外省购买者中,尤以东北人和新疆人居多。无论是打工者,还是思乡的退休者,购房目的都是在李哥庄安居。  
      对待外地人入籍,多年来,李哥庄镇政府采取了极其宽容的鼓励政策,譬如在当地购得5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商品房,全家人即可正式落为当地城镇户口。至于孩子入托入学,外籍打工人员享受着与当地居民平等待遇。李哥庄镇境内学校现7000多名在校学生中,2000多人为外籍孩子。
      时值仲秋,晚间趋凉,在镇驻地广场上闲游,见许多健身、跳舞、散步者,外籍口音中东北口音居多。张培三说,东北人性情倔,10年前东北人打架的多,现在已很少了,反而是与当地人结婚的多了。当初落户本村的东北籍人中党员少,仅3名,现在都积极参加活动。另一位村干部说,外地人以前习惯乱扔垃圾,现在都不再乱扔。  
      李哥庄镇以极其宽阔的胸怀接纳了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外籍人,外籍人也逐渐适应了第二故乡的新环境,并以其出色的创业、劳动,将不同地域的文化带入这座新兴小城市,被当地人摄取,你我融为一体。也因此,李哥庄在原当地人勤劳坚韧、勇于开拓、开放包容秉性气质形成的文化底蕴上,又新增了一种鲜明的和谐色调。
      这是典型的现代移民城市的文化。
    政府着力点用在何处?
      青岛市对全市5个镇级市试点镇的硬性目标要求包括:4年时间内,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区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生产总值100亿元以上,年财政收入6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2.5万元以上……同时建立起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
      比照当下李哥庄,相信每位读者都不会对李哥庄在要求时间内完成上述“规定动作”有丝毫怀疑。我们了解“与小城市发展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建设进展,镇党委宣传委员周兆坤说,都已水到渠成,公安、工商等机构都已是分局建构……
      李哥庄“镇变市”规划将所辖区域划成工业、农业、行政、居住、商业、文教、卫生、生态旅游等多片区,四周分别与青岛高新产业园、胶州少海新城等胜景胜地衔接。
      但最惹眼的新邻居则是距镇驻地仅8公里的胶东国际机场。
      现有青岛流亭机场为几十年前建造,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相比,跑道数量、客流量等仅只是对方的几分之一,非常窘迫。新机场一切标准都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浦东机场一样,建成后将新增许多国际航线,旅客年吞吐量将由流亭机场目前的1300万人次增至1800万人次。
      一座国际化的移民城舒展开热烈的怀抱。  
      规划做好了,政策制订好了,从人力到财力,政府该如何具体运作?让市场做什么?政府做什么?政府该着力何处?什么才是抓主要、抓重点、抓分内?
      李述献说,政府不要老想着挣钱,想着增加财政收入。凡是商人不愿意做、市场不好做的市政、民生、环保项目,才是政府必须投钱做的,是政府的着力点。
      李哥庄南北长度10公里,海拔落差不到10米,地势平坦,若逢大雨暴雨急雨,很容易形成雨水滞涝,依当地一句俗语说是:“看海”了。以前的李哥庄镇驻地,仅一条一级沟用以雨污混合排水。今年7月,李哥庄第一场雨短时降水即达140毫米,依往年经验,镇驻地人肯定要“看海”了。但实际情况是:雨随降随流,都顺从着李哥庄人的旨意乖乖顺顺排走了,这是政府的雨污分流工程见效了。该工程已开工了两年多,投资也已近3亿元,有上级政府的支持,有市场化筹措,但大部分资金是镇政府财政提供的。依照设计,镇驻地地下雨污分流管道总长度50公里,现已完工20公里。
      一位施工人员说,政府的钱埋地下去了。
      李哥庄镇镇长姜衍海说,政府的钱可以盖高楼、修广场,也可以埋入地下修基础性地下管道;前者一眼就看得见,后者谁也看不见。
      地上和地下,内涵截然不同,理念截然不同。  
      在新建的胶州八中校园中浏览,这所由镇驻地搬迁来的新校园,依然弥漫着建材和新泥土的混合气息。这所全部为初中部的现代化校舍耗资1.6亿元,全部是政府投资。学生容纳量由原校的1700人增至3000人,包含相当数量的外籍学生。
      一位学生家长说,现在是应试教育,送孩子上学,自然图个升学;衡量学校质量也是看中考成绩和每年考进胶州一中和实验中学这两所重点高中的学生数。去年,李哥庄中学考进市两所重点高中的共108名学生,在全市农村学校中遥遥领先,居第一。我们就图这个。
      新胶州八中建设工程正在扫尾。施工负责人说,前段时间为赶在9月1日正式开课,暑期倾全力施工,镇政府尽可能调动能使上劲的力量,最多一天现场施工人员超过600人,像大会战似的。  
      在李哥庄境内多年前曾走过的大沽河岸边再度巡走,哦,河面拓宽了,水清澈了,河岸砌起了石坝,东河岸上正在铺一条宽逾20米的堤路。大沽河是胶东最大的河流,流经青岛5个区市,流域4781平方公里,滨2513个村庄、240万人,被青岛人奉为母亲河,母亲乳汁般的河水,哺育着世代两岸人民。大沽河最终由李哥庄以南依依不舍地流入胶州湾,李哥庄是含泪母亲的回望地、顾念地。
      就是这河水,历史上也常常对沿岸人施虐。虽经长年治理,抗洪标准仅为“20年一遇。”2012年起,青岛市政府投资巨大、力度最大重点工程大沽河治理工程拉开序幕,计划5年内使大沽河大变样,抗洪能力达到国家标准“50年一遇”,沿岸建成生态旅游、高效农业、宜居新城镇。多年后,“大沽河沿岸”将成一遐迩闻名景区名称。
      作为“镇变市”的毗河地,李哥庄是大沽河治理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工程任务的主要担当者。大沽河将成李哥庄这座新城的标志性风景。
      所有李哥庄人都在为此倾其全力。
      沿大沽河畔行走,再也觅不到任何砖瓦窑姿影。而以前,只要眺望一下天空,霾尘或西或东,或浓或淡,自会信号烟似地告诉你窑场的踞处。最兴盛时期,镇境内五六十座砖瓦窑同时燃火。如今,再也看不见一丝的烟霾。
      这多年,为了环保,以引导产业转移的方式,李哥庄镇的窑场数量逐年减少。到去年,境内最后11座窑场彻底关停了。作为历史上辉煌一时的产业,砖瓦烧制业只能泪别历史舞台,被知恩必感恩的李哥庄人锁在永远的记忆里了。  
      雨污分流、学校、大沽河治理、清除窑场,还有新建甲等医院、乡镇文化中心、全省第一所镇数字影院……这些就是政府一直着力的投资点。  
      ……
      把一个村庄变成一座城市——退回多少年以前,这或许真的只是李哥庄农民的一个梦了,或许梦里也没出现过,但在勤劳、智慧的李哥庄农民手下,它即将变成现实。    

      原标题:农民创造的城市(报告文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