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国民出行,集中于特定的时间段、目的地,“黄金周”变“黄金粥”
◆被动“调休”还是主动“休假”,是个问题
◆“带薪休假”,需要时间落实,首先要有整体设计
□ 本报记者 付玉婷
如果将刚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周引发的人潮流动,看作是一个人口过4亿的国家在景色最好的时节以中国为目的地开展的集体旅行,以下种种匪夷所思的现象或许是可以理解的:
知名景区人潮汹涌,甚至“闭门谢客”;高速公路拥堵不堪,变身“免费停车场”;酒店价格水涨船高仍一房难求;购物中心人满为患……与此相伴的还有“到此一游”、垃圾成山、遁地逃票、拉客宰客等不文明现象。
“黄金周”15年,旅游产业
由游览观光转向休闲度假
近日,全国假日办在多家网络媒体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讨论,不到72小时时间里约有211万人参与问卷调查,三个问题中有两个问题支持与否定人数势均力敌。现在看来,一场以理清头绪为初衷的问卷调查恐怕为黄金周这笔糊涂账增添了一道新的难题。
中国的黄金周在全世界名气都很大。据了解,为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国务院自1999年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宣布,从当年国庆节起,每年的春节、“五一”和国庆都放假三天。虽然法定假期只有三天,但在实施中一直是通过借调前后两个周末形成七天长假。这种放假方式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史无前例,确实创造了无愧于其名号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脑筋急转弯式的调休安排为越来越多的上班族所诟病,交通、物流、旅游服务等多个行业在巨大压力下所暴露的风险与隐患也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端。
从黄金周到“黄金粥”,这15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据《人民日报》报道:1999年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2800万人次,带来旅游总消费141亿元。2013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4.2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33亿元。
数字背后隐藏的是我国旅游产业由游览观光转向休闲度假在全社会所引发的翻天覆地的变革。
“假期”不畅快 “调休”更混乱
一开始,可能仅仅是一笔经济账导致了黄金周的诞生;目前黄金周期间各种乱象或许为政策制订时未能全部预测的,但对社会管理、产业发展、人们生活所引起的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旅游休闲作为公民权利被法律以条文形式确定下来,公众出游需求、选择多元化,让黄金周一肩挑起针对集中休假弊端甚至整个社会管理体制的全部责难,恐怕有些不合情理。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景区被媒体指责“要钱不要命”感觉有点“冤”——国内名头超高、人气爆棚的景区大多“官办”,有些还是事业单位,一旦发生“群体事件”,那是会危及“乌纱帽”的。然而景区数量逐年递增,分流疏导措施不断完善,但也抵不过游客的“扎堆”;高速公路免费,为本就拥堵的节日出行火上浇油……种种因素叠加,更完善的设施、更好的服务、更通畅的信息在全面喷涌的旅游需求面前成了纸老虎。
景区冤,旅游者也觉得冤。《旅游法》实施后的首个黄金周,“花钱买罪受”成为近八成人对黄金周不满的直接诱因。服务需求与旅游接待能力之间存在的供需缺口有多大,如何弥补,这笔账还没算清,而且可能一时也难以算清。
专家将矛头直指各种现象背后不合理的“休假”制度。“为什么要调休”、“带薪休假为何得不到落实”是记者在采访中遇到反问最多的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解释,公众假期安排需要考虑两大基本要素,一是法定节假日当天必须放假,二是若法定节假日处于周末,则必须进行调整。同时,根据法律规定,一个人不能连续工作七天以上。目前的公众假期安排综合了上述几方面的考虑,由此造成当前较为混乱的调休状态。
带薪休假需要“时间表”
大多数国家的假期都是公众假期与带薪休假的结合。我国被寄予厚望又诟病颇多的职工带薪休假制度,2007年颁布,今年刚开始施行。
有资料显示,带薪休假成为法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历了二十年,邻国日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提出到本世纪初在国内基本实现,也用了二十年时间。现行法律规定下调休有无可能采取别的形式,带薪休假制度完全落实还需经历哪几个阶段,有无时间表,这笔账也没算清。
除此之外,还有文明账、道德账、环境账……可以预见的是,一笔又一笔的糊涂账不会在短时间内有结论。而在糊涂账没有变成明白账之前,所有的调整方法不过是纸上谈兵。一旦急于变成现实,又将是另一笔糊涂账。
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有人有足够的耐性去理清这些账,否则很有可能在今后更长时间里为这些账付出代价,就好像当初对“五一”黄金周的调整一样。
原标题:争议“黄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