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渔前最后一船,捕捞上来的大多是个头很小的鱼。
5月31日,返回青岛积米崖中心渔港码头的“鲁胶南渔65738”船结束了休渔期前的最后一捞。卸完货后一算,船老大一声叹息,“这一船又白忙活了!”
6月1日12时起,山东海域正式进入休渔期伏季。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近海资源枯竭,油价、人工成本上涨等原因,面对出海即亏的窘境,很多渔民休渔期未到便提前收工。
文/片 本报记者 潘旭业
“最后一船,又白忙活了”
5月31日的青岛积米崖中心渔港码头异常热闹,数百艘大马力渔船整齐地停靠在岸边。提前回港的渔船上,船员们正在清理船只,准备收工。即将到来的休渔季,也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聚到码头,求购最后一网海鲜。
14时,在经过7个多小时的航行后,“鲁胶南渔65738”缓缓停靠了码头。这艘300马力的捕鱼船,已经出海10天,终于在休渔前的最后一天返回了码头。“现在海里打捞上来的东西太少了,时间短根本装不满船。”船老大老薛说。
靠岸后,5名船员开始将装在船舱里的海鲜往岸上运。记者看到,刀鱼、鳗鳞、鼓眼等高附加值的海鲜很少,捕捞上来的多是不足5厘米长的小鱼,而这些小鱼,每斤仅卖3元钱,大多成了饲料。“这一船又白忙活了!”老薛叹了口气说。
每次出海,老薛心里都有一本经济账。“这次出海10天,光柴油就用了18桶,每桶1050元,共接近2万元。雇了5个船员,每人平均工资一万元左右,光工资就得5万多元。大小海鲜一共捕回来6000多斤,全卖掉不赔钱就不错了。”老薛说。
很多渔民开始考虑转行
每年休渔之前,海鲜的价格都会上涨。按说,休渔前几天应该是渔船们作业的黄金期,然而,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青岛积米崖中心渔港码头大多数渔船今年却提前回港——船老大们选择提前收工。
“都知道这两天价格高,但确实捞不到东西了。出海就赔本,要不是渔船每年都有燃油补贴,很多船早就不出海了。”船老大肖长明说。
肖长明是青岛市黄岛区人,有一艘180马力的渔船。两天前出海回来后,他就给雇的6名船员放了假,提前停止了出海。
除了人工费和油价上涨,鱼太少了,是船老大们共同的感受。
49岁的肖永臣是黄岛区琅琊镇斋堂岛的渔民,在海上干了30多年。“十多年前,我们用‘放流网’捕鱼,傍晚下网,早上起网就能捕到很多鱼。现在渔船一般都用‘拖底网’,就是把网挂到船上,渔船拉着网从海底走,即便这样,捕到的鱼也是越来越少了。”肖永臣说。
由于出海捕鱼赚钱越来越少,很多渔民开始考虑转行。
提前预订的“船员”
船老大们还来不及为忙活很久没赚到钱而纠结,已经开始为休渔期过后怎么才能让船员回来上班而烦恼了。虽然人工费平均涨到一个月近万元,但船员仍然非常紧缺。
今年20岁的张晓明是河南人,已在积米崖中心渔港码头的渔船上干了3年。3年来,到底“跳槽”过多少艘船,张晓明自己也记不清了。“谁给的钱多就跟着谁干,有时候出海一趟,回来后就到别的船上干了。虽然这个活比较累,但收入高,我现在一个月工资九千多。”对于船老大们来说,为了在开海后能够按时出海,必须提前预订船员。
肖永臣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初,雇个人出海一年的人工费在1.5万元左右,一年出海八九个月。到了现在,雇一个人的花费一年在4万至6万元间,出海时间只有六七个月。 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是,以后可能花钱雇人都雇不着了。肖永臣说:“现在二十多岁的人都不愿意干,受不了这份苦。在出海的这些人中,45岁就算年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