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室第一排醒目地标注着“县区图书分馆专架”。(齐鲁网记者 蔡晓彤 摄)
东营在市、县两级配备了6台流动服务车,年均出车次数达到50次以上。(齐鲁网记者 蔡晓彤 摄)
小读者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自主还书。(齐鲁网记者 蔡晓彤 摄)
齐鲁网东营7月20日讯(记者 蔡晓彤)市图书馆办的借书卡可以在县图书馆借阅;县图书馆借了书可以在市图书馆归还。在东营,图书馆率先探索实现总分馆制。一本图书,可以在市、县(区)实现流动。
东营市图书馆始建于1999年3月,2002年10月正式开馆,建筑面积8346平方米,设计藏书量70万册。现有各学科、各门类图书93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31万册、电子图书62万册。2011年6月起,东营市图书馆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现已连续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记者看到,在图书室第一排醒目地标注着“县区图书分馆专架”.原来,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不断满足城乡基层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东营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率先在全省建成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即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县区图书馆为总馆、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馆为分馆,以农家书屋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为基层流通服务点,以图书流动服务车为补充,吸收党政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图书室联合加盟,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体系。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多馆还书,通借通还”.
记者了解到,在借阅图书时,实现“通借”不难,实现“通还”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撑。东营市图书馆副馆长王会梅告诉记者,东营在市、县两级配备了6台流动服务车,年均出车次数达到50次以上,除了各图书馆将流通到本馆的其他馆图书送回所属图书馆之外,还定期向所辖农家书屋配送图书。按照要求,各图书分馆每年为辖区内农家书屋循环更新图书不少于300册。
东营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打破了图书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体系内外各级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服务的互动,图书馆服务范围迅速拓展,读者满意度不断提升,推动了全市图书馆整体、协调、快速发展。
目前,总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建成投用后,将成为东营市集学习阅读、信息交流、展览讲座等文化功能和数字化网络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公共文化场所。
2015年6月,东营市成功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此前,青岛市、烟台市已分别获得第一批、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东营市成为山东省唯一获得第三批国家示范区创建资格的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