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聚焦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流媒体采访团来到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时,这里的乡村剧场正上演着一出出好戏。
前关村培养的农民演出队伍正在表演。
齐鲁网济南7月21日讯(记者 蔡晓彤)当“聚焦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流媒体采访团来到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时,这里的乡村剧场正上演着一出出好戏。精致的妆扮、专业的唱腔,让看演出的村民连连叫好。然而,这并不是送戏下乡的成果,而是村民自己搭建的文艺舞台。
利津县汀罗镇前关村地处县城北部,距汀罗镇政府驻地3公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铁门关遗址所在地。全村人口476人,年人均纯收入1.8万元,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
近年来,前关村在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积极回应群众“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诉求,投资 40万元高标准建设“乡村剧场”,并以“乡村剧场”为载体和平台,带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打通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收到良好效果。
东营设50个“乡村剧场”试点行政村 完成任务奖3万
在东营,像前关村一样有自己的乡村剧场的行政村不在少数。今年,东营在利津县和东营区选取50个行政村先行开展建设试点,市里对完成试点任务的每个行政村给予3万元的奖励资金。
作为东营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亮点工作,“乡村剧场”正在东营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2015年3月,东营市文广新局出台《东营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其中明确要求行政村推广建设乡村剧场。2015年7月制定出台了《东营市“乡村剧场”建设标准》,把工作要求标准化、具体化,更具客观性、操作性、实践性。创新在全市农村建设“乡村剧场”,发挥集聚带动效应,提出建立“农村1+N公共文化服务”的“东营模式”,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到实处。
记者了解到,在这一模式中,“1”为乡村剧场,“N”涵盖了演出队伍(外请队伍、本地专业院团、社会文艺团体、庄户剧团等)、文化演出、文化科技培训、展览展演、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等由乡村剧场发挥辐射集聚效应带动而来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实现了产品的极大丰富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农民唱响利津“好声音” 规模化演出队伍130多支
2014年起,利津县开始实施“乡村剧场”建设工程,随后便积极探索建设标准化、活动常态化的“乡村剧场”新模式,在全县相继建成了35个“乡村剧场”,并以剧场为阵地,深入开展公益文化宣传、文化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在中心村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赛事”的良好氛围。乡村剧场已经成为全县农民群众的活动中心、培训基地、文明窗口。
利津县大力实施“舞动凤凰城,唱响新利津”农民文化培训项目,免费为群众进行文艺培训。组建由48名文艺辅导员和文化志愿者组成的8支辅导队伍,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深入全县512个农村(社区)的文化大院、活动广场,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戏曲、民间舞蹈、广场舞编排等培训指导。截至目前,共组织辅导600余场次,参与群众2万余人次,全面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激发了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
近年来,围绕“舞动凤凰城·唱响新利津”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了利津好声音、广场舞大赛、欢乐大家唱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100余场,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利津、双送下乡”工程3年来共送戏下乡1536场,送电影下乡18432场。此外,利津扶持发展“庄户剧团”,全县注册的民间文艺剧团22家,经常参加文艺演出的民间文艺爱好者2000余人。
目前,利津县已有成规模的广场自主活动队伍130多支,成立庄户剧团84个,其中注册的16个,每年演出达到400余场次。
东营提出,在今年完成50个行政村建设乡村剧场的试点基础上,2016年全面推广,2017年6月底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乡村剧场全覆盖。更多像利津县一样的地区,将以“乡村剧场”为载体和平台,带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打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