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德州实验小学的学生戴着口罩走出校园,放学回家。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本报记者 刘德峰
已经怀有近8个月身孕的济南市民小孟,自10月份以来,已经变得越来越焦虑。尽管已经从不同渠道看到了济南市各政府部门“断腕治霾”的消息,可这段时间里多次出现的雾霾,还是让她倍感失望,“孩子,真的不想让你降生在这片雾霾中”。她说,特别是在她怀孕之后,对柴静年初的那场演讲,也愈发变得感同身受。
对小孟而言,她并不在意济南市空气中的四项主要污染物同比下降的数字,“至少在我眼里,济南蓝天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而且已经两次排名倒数第一。”她告诉记者,生活在这样的天空里,她找不到所谓的幸福感。
和小孟一样,济南市民蔡先生已经对济南的“气质”产生了没来由的怀疑。“有一次,我一出门就觉得济南空气非常差,呛得鼻子疼。可同事告诉我,当天济南的空气质量是‘良’,看不到蓝天只是因为那天是阴转多云的天气。”他说。
随着对空气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小孟已经对济南空气的污染源信手拈来:“燃煤、扬尘、工业企业和机动车”。不过,也正是因为了解得越来越多,她才感到越来越急。
“老工业区的那些高污染企业为啥还没搬走?为什么别的城市能对机动车限购限行,济南还不限?”接受记者采访时,小孟反问记者。
“最让我郁闷的是济南的交通。”她认为,济南并不是一线城市,却比一线城市还要堵,这让她很难理解。“汽车数量增加了这么多,每到上下班时间哪条路都堵得走不动,相关部门真应该赶紧限号。”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也是个车主,可在方便与环境面前,她现在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环境。
而对于老工业区搬迁的问题,在她看来,既然是已经做好的规划,就应该严格按照规划去执行,至于搬迁成本、就业安置等问题,也早就应该在规划时考虑到解决办法。
“可现实让我们觉得很无奈。”蔡先生告诉记者,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个体,除了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自己出行选择更环保的方式以外,更多的治霾工作仍然需要依靠政府职能部门来完成,“这段时间以来,各政府部门都在喊着采取了一些措施治霾,但雾霾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他说,这种反差也让他开始怀疑种种措施的有效性,“力度很大,可治到根儿上了吗?”
“我们都在丧失耐性和定力。”已投身环保公益工作多年的陈先生表示,在之前政府部门治理大气污染的规划中,对污染物的各项减排措施,多是分阶段进行。可随着市民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强烈,人们已经无法接受按部就班的节奏。
陈先生认为,作为个体的城市居民,还可以为治霾做到更多,“比如申请污染企业信息公开,点名污染排放超标企业。”他说,只有每个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并与环境保护部门形成互动,才能真正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到好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