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向记者展示部队的证明信
老人的儿子黄全军向记者展示菏泽市信访局的受访通知书
老人黄登高家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
黄登高在兰州军区总医院的就诊病例
黄登高战友的证明信
老人服役的部队开具的服役证明
大众网菏泽7月22日讯(见习记者 张鹏)因为当兵服役的档案丢失,从2010年开始,菏泽伤残军人黄登高在卫生、民政等部门及原服役部队之间辗转奔波了4年,申请评残一直无着落,本属于他的抚恤金也不知去向。
执行任务时被砸负伤,双眼几乎失明
今年72岁高龄的黄登高,是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黄楼村的一个普通村民。1963年,正值中印自卫反击战后期,在小留镇中心卫生院工作的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可是,“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初,在执行装卸任务时,(黄登高)被粮垛滑下来的马袋砸伤头部”。
后经兰州军区总医院诊治,在经过220天的治疗后,因为眼底出血较重,黄登高“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为0.5”,因为身体条件已经不适合继续服役,黄登高在1964年7月16日出院,并退伍返乡。“当时那个年代思想限制,加上我很年轻,并没有考虑‘评残’的事。”黄登高说。
退伍后回乡工作,偶然得知可以“评残”
因为兰州军区总医院给他的诊断病历上明确写着“少参加重体力劳动,不使颈部充血,避免眼底出血”,返乡后的黄登高一直赋闲在家,连最基本的农活都干不了。“不能出力,一出力眼睛就看不见。”黄登高的儿子黄全军说。
幸运的是,1986年6月,经菏泽市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领导小组研究决定,黄登高回到小留镇中心卫生院,成了一名会计,并在1999年在该医院退休。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黄登高的“失明”的眼睛开始逐渐影响他的生活。2010年,在与亲戚的偶然聊天中,他得知,“像我这样因公负伤的军人,符合‘评残’标准,而且还有抚恤金可以拿。”
“只要有服役期档案,可以在地方评残。”在牡丹区民政局,他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他没想到,这本属于他的抚恤金,却“要”了4年还没结果。
“丢了”档案还没证明,走上漫长“评残”路
在牡丹区卫生局,黄登高想要拿档案时,卫生局工作人员告诉他,“你服役的档案丢了”。“怎么会丢?”他带着疑问,多次找到卫生局,但得到的回复都一样。在咨询了民政局之后,黄登高得知即使档案丢了也能办,只是需要“原始医疗证明、部队证明、退伍证或退伍军人登记表等材料。”
从2010年开始,黄登高多次与“卫生局的领导”沟通后,2013年,卫生局工作人员在确定找不到丢失的服役期档案后,同意到他曾经服役的部队开相关的证明。
“他们开的证明就是少了一份‘致残原因’”,黄登高说,这也是“评残”必要的材料。卫生局的工作人员没有将证明带来,黄登高并不甘心,但有限的体力和精力又无法支撑他独自去青海开证明。2014年3月,在看到父亲为“评残”这事忙得心力憔悴,黄登高的大儿子黄全军将苏州的工作辞了。2014年3月29日,黄全军陪同父亲来到青海,部队一位指导员告诉他们,没有原始材料(档案)的话,“因公负伤”的证明开不了。
档案去哪儿了?奔波4年谁能给出答案
在综合了区民政局、卫生局、部队指导员的说法后,黄全军发现,“这件事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要是没有服役期的档案,什么都办不了。”
黄登高告诉大众网记者,之前牡丹区的工作人员则一直称“服役期的档案丢失了”,而今年5月30日,牡丹区卫生局在给他的答复却突然变成了“……档案在1991年整理成册,档案中并没有你说的1986年复工上班时上交的入伍档案……”。
这让黄登高“懵了”,他清楚地记得,在小留镇中心医院复工的时候,他从马岭岗镇武装部将自己的档案拿到牡丹区卫生局。“我当兵之前的档案和当兵之后的档案都有,唯独当兵的档案没了,这怎么解释?”黄登高说,为了评残的事,他已经奔波了4年,如今走不动了,才让儿子帮忙。
黄全军告诉记者,他自己在网上查过相关政策,“以我爸的伤残情况,每年应该有3万多元的抚恤金,可最终还是白跑了4年。”面对着拿到的一大堆相关部门的回复以及证明,父子俩现在能做的只有无奈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