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张媛媛
服务中心、文化广场、超市一应俱全,菏泽黄河滩区新建社区生机勃勃——
托起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
“竹林新村”村民翟青枝抱着外甥,向客人介绍自家的房子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刘翔云 王恩标
菏泽东明的黄河岸边,油菜花、梧桐花开得正香;黄河里,河水打着漩流淌,从河上吹来的风,不时迅疾掠过耳畔。
黄河在菏泽境内长185公里,共有滩区13处,面积504平方公里,滩区内居住人口14.7万人。曾经,频发的洪水让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深受其害,“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恶性循环,成为当地群众祖祖辈辈的苦涩记忆。
绝不能让滩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2016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菏泽首先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一次性解决菏泽黄河滩区14.7万群众的安居乐业问题。当年11月30日,省黄河滩区专项小组会议召开,标志着脱贫迁建工作拉开帷幕。
一个个村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承载着滩区群众的安居梦想,也见证着黄河滩区一场历史性变迁。日前,记者来到黄河滩区蹲点,见证滩区群众追逐多年的“安居梦”走进现实的喜悦。
“我今年72岁,盖了12次房子。每盖一次房子要忙活好几年。”在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烁堂村,李留芹老人颤巍巍地用手比画着说。
“在黄河滩区盖房子,很难很难。为了防止发大水淹了,盖房子需要先垒台子,再在台上建房。所以当地有句俗话: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菏泽市扶贫办工作人员王本法介绍,“往往是好不容易建成了房子,一来大水,又给冲没了。”
在老一辈人记忆中,以前建房子,推土垫台子是“大工程”。上世纪五十年代,用独轮小推车推土;六十年代,用胶轮车推土;80年代,用地排车推土。
“用土坯建房子,用麦秸泥一糊就住人,一来大水就冲了。1977年,我们家垒了5级高的房台。刚盖好3天就来大水了,早晨起来一看,房台没影了,成泥糊糊了。”李留芹说。
在长兴集乡找营村,记者看到,这里的房屋地基比街道约高4米。“平时是街道,一来大水就是河沟,家家户户都有船或轮胎,逃生用。”64岁的马秋玲指着家里梁上的轮胎说,“我是1981年嫁过来的,盖了4次房,垫土越垫越高。”在她的房间里,记者伸手就能碰着梁。
记者了解到,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实施以前,菏泽市先后实施了5次大的滩区群众搬迁安置工程。1996年8月,黄河洪水泛滥,灾情严重。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完成了111个自然村24127户74600余人的外迁安置任务。后来又进行了4次搬迁安置。
但王本法介绍,不少滩区群众搬迁后,因种地较远等原因,又陆续搬回滩区居住。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实施后,滩区群众生活如何?以前没解开的难题如何破题?记者来到长兴集乡的“竹林新村”寻找答案。
长兴集乡是我省最西部的一个乡镇,也是山东最大的纯滩区乡镇。东明县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在长兴集乡建设了两个4米高的大型防洪村台,组建起“竹林新村”。不增加村民的生产半径,就近搬迁安置5个滩区自然村,涉及1400户5000多人,占地800亩,搬迁后腾退耕地1410亩。
走进“竹林新村”,记者看到,社区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卫生室、超市,一应俱全。
66岁的翟青枝家院里,葡萄树、柿子树长得正旺,绿意盎然。翟青枝一家5口,住着170平方米的2层小楼,空调、洗衣机、冰箱等配置齐全,楼顶上有个大露台,摆放着花花草草,生机勃勃。
翟青枝拿出一张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上,她的婆婆站在一个茅草屋前,房顶和周边地上是一层雪。“那一年,俺家房子被大水冲没了,堂屋只剩下墙根子。俺就在上面搭了茅草屋,旁边又架起帐篷,将就着住。冬天冻得手脚稀烂。现在的好日子,以前做梦也不敢想啊!”
在“竹林新村”的扶贫车间,十几位妇女正专心地加工环形电杆。车间负责人刘华柱说:“两个扶贫车间安排200余名妇女就近就业,按件计酬,每人每天收入40元到100元不等。隔壁就是幼儿园,下班就能接孩子。”
位于焦园乡的八号试点村台,正在进行强夯作业。起重机发出浑厚的响声,地面随之震动。焦园乡副乡长汤晨杰介绍:“这个村台占地929亩,搬迁安置4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共1537户5345人,计划5月底开工建设。从长远看,要发展旅游业,绿化面积要达到30%以上。”
在长兴集乡李烁堂村附近的7号村台,记者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出水口,见一根直径315厘米的铁管子,哗哗地吐着混浊的黄河水,水淌出10多米后,逐渐变清。“这样把泥沙沉淀下来了,用黄河的泥沙淤筑防洪村台,能大量节省资源和成本。”河南禹顺水利工程有限公司的刘然介绍说。
在黄河滩区如此大规模淤筑防洪村台,可谓前无古人,为了确保工程顺利推进,许多人都在努力付出。
东明县焦园乡扶贫办主任闫金生和父母一起生活。一天下午,在县城工作的哥哥来看望父母,一家人做了烧烤。闫金生因在村里忙着做群众迁建的思想工作,到了晚上8点多还没有回家。因担心烤肉凉了,父母便将烧烤炉搬进房间,没有熄火。后来,两位老人睡着了,不幸中毒去世。出殡时,痛心的哥哥坚决不让他参加。
长兴集乡李烁堂村民调主任樊铁创,左手的中指上有一个伤疤,这是他自己咬的。因修建村台需要先拆迁14户村民的房子,每户奖励3000元。拆迁当天,有几位村民围着樊铁创要钱,樊铁创耐心解释:“钱需要走程序,过几天就打到你们卡上。”有村民激动地说:“你必须给俺打欠条,摁手印!”
樊铁创写了欠条,当时桌子上没有印泥,情急之下,他咬破中指,摁下了8个血手印。情绪激动的村民安静了。“我也不觉得委屈,咱既然干村干部,就应该尽一份责任。那段时间,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吃不好睡不好,苦口婆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樊铁创说着,眼里泛起泪花。
基层干部感人的故事,正是滩区疾步摆脱洪水威胁、圆梦安居的一个缩影。
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平介绍,为确保滩区脱贫迁建工程顺利推进,菏泽市先后出台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专项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了25个部门具体方案,涵盖社区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脱贫迁建工作稳步扎实推进,28个村台工程建设顺利。
到2020年,菏泽黄河滩区14.7万群众都将圆安居梦。
责任编辑: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