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菊将饺子放到专门定制的架子上
两位“老姐妹”边吃饺子边说笑
受刘凤菊感召,义工为老人免费理发
义工为老人们表演戏曲
每月初一,刘凤菊都会为老人集体过生日
大众网菏泽10月21日讯(见习记者 潘涛 记者 刘涛)从2017年4月开始,郓城县城关镇鹿庄村的刘凤菊每个月都会两次组织“孝心饺子宴”,每月的农历初一组织村里老人集体过大寿、看大戏,如今这项公益活动每次都会吸引近200名老人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10月20日,大众网记者来到“孝心饺子宴”现场,探访这孝老敬老的感人故事。
一桌“老姐妹”平均70岁,每月都能过“大节”
10月20日上午9点,大众网记者来到郓城县城关镇鹿庄村,在两家小院中间的空地上,一个黑色隔阳布搭建起来的大棚下,200名老人齐聚一堂,欢乐融融。连续阴雨天后,天在此时放晴,个个“返老还童”的老人正与“老姐妹”们交流,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因为今天又是她们期待已久的“饺子日”和集体过寿的日子。
“好吃,这次又换馅了,每次都给换换口味。”饺子一上桌,82岁的仲秋云就端起饺子吃起来。热腾腾的水蒸气浸润着她苍老褶皱的脸,本想开心的笑一笑,刚咬下的小半个饺子就从仅剩的几颗牙齿的嘴中掉落,惹得一桌老人哈哈大笑。“我能吃一大碗,比这些年轻人吃的还多。”仲秋云口中的“年轻人”,就是同桌的这一群“老姐妹”。“这一桌她最大,这个73,这个69……”刘凤菊向记者挨个介绍,这桌“老姐妹”的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
“祝你生日快乐……”中午12点,文艺团的演唱暂停,6位老人被邀请到戏台上端坐,义工们将寿星帽给老人们一一戴上,她们满是皱纹的脸上却害羞的泛起红晕来。不一会,一个20寸的两层生日蛋糕被分给了在场的全部老人。“大娘,您今年多大了?”说着,刘凤菊用小勺子挖了一些蛋糕喂进了老人嘴里。
“八方”义工来帮忙,竭尽全力哄老人开心
看似简单的一场活动,却包含着众多义工们艰辛的付出。“一个月两场活动,却要忙活四天。”刘凤菊对大众网记者说。
大众网记者在现场看到,20多名义工和面、擀皮、包饺子分工明确,戏台上,十余名戏剧演员正在轮番唱戏,旁边为老人义务理发的理发师从一早来到就没有闲下来。
“前一天上午买菜、配料,准备锅碗瓢盆,第二天还要忙整整一天。”57岁的苏瑞英主动担起了这个没有名字的志愿服务队会计,她告诉大众网记者,老人的身体虚弱,抵抗力较差,所以在买菜的时候,他们就不论价钱,只看质量,“像今天买的芹菜,一般的一斤不到一块钱,而我们必须买将近2块钱一斤的。”
“看,理完发又年轻十岁。”在场地另一边,义工刘涛和朋友正在为老人义务理发。刘涛在村里有一个理发店,干了已有20多年,自从得知刘凤菊开展的这个活动,他一月两次必到。开始时他一个人来忙活,因为老人太多,后来索性一遇到活动就关了店里,和同事齐上阵。“我们这200多个老头、老婆子都是他的‘粉丝’。”理完发后,梁何庄67岁的马巧云笑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只想扎扎实实做公益,从不主动要帮助
2016年,刘凤菊在去“全国道德模范村”河北邢台孙家寨学习时发现,“饺子宴”不仅能够为老人们做一些事,而且和自己一直坚持宣传的传统孝道文化不谋而合,于是她积极筹备,于今年在郓城也开办起这项活动。
从今年4月底,“孝心饺子宴便”正式开始。刘凤菊带领义工们将村里老人的生日挨个做了记录,每月初一为同月生日的老人集体过寿。通过努力,她于今年5月25日在自己家8分的宅基地上成立了郓城首个“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如今,人越来越多了,她计划将经营的医院旧址再进行改造,让更多的老人聚在一起。
刘凤菊的想法是纯粹做公益,为此,她前后总共花费了近8万元,才将板凳、锅碗瓢盆、音响在内的所有设备置办齐全,并独自承担每次活动的经费。在她的感召下,村里已经20多人自发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想出钱的出钱,想出力的出力。“米、面、油,我们坚决不张嘴去要,但只要有人捐赠,我们就将他们名字统一记录。”刘凤菊说,每次活动都会临时来很多义工,他们包完饺子,饭都不吃就走了,让人感动。
问起为什么坚持做这项完全“倒贴”的公益活动,刘凤菊说,她只是想扎扎实实的做公益,老人们能像个小孩子一样简简单单的开心,就是她坚持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