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区:创事业产业家业 打赢脱贫攻坚仗

2018-08-14 11:3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潘涛 韩波

吕沟村第一书记刘和风在村内蔬菜大棚里查看蔬菜长势,并向菜农讲解种植技巧

黄店镇邵集村第一书记马洪利到致富能手李西房车间内查看生产情况

村民在张湾镇湾子张村村的纸箱厂上班

  大众网菏泽8月14日讯(记者 潘涛 通讯员 韩波)“以前也想干点啥,没钱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没啥好项目。”8月10日,记者在定陶区黄店镇邵集村见到了正在地头干活的邵红旗。“第一书记到村里后,俺几个坐一起琢磨了好长一段时间,决定种桃树,多栽种一些稀有品种,你看,这一片像点样子了,明年这些果树就可以坐果了。”这是定陶区省派第一书记党支部开展“三带三创”活动后,该村第一书记扶持下做成的项目。

  定陶区委挂职副书记宁继红对记者说:“目前,有些村出现了等靠要思想,村党支部带动能力弱化,针对这些问题,第一书记党支部提出开展‘三带三创’活动,带支部创事业、带能人创产业、带群众创家业,在这项活动开展过程中,打赢脱贫攻坚的主动仗。”

  带支部创事业,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定陶区陈集镇中沙海村在80年代可是有名的富裕村,村办企业裘革制品厂产值过亿元,两任村党支部书记都曾当选过全国党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当再次踏进裘革制品厂的时候,高大的厂门,宽敞的车间,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突如其来的销售危机击垮了这个村办企业,从1998年破产后,村党支部一班人就一直想重新振作起来,然而,不是缺资金,就是缺项目,村两委有点泄气了,班子开始涣散,凝聚力也不强。”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派驻陈集镇中沙海村第一书记付海涛对记者说,“我来到村里以后,摸了摸底,考察了周边的市场和农作物种植情况,发现建设山药冷库应该是条路子。”

  付海涛把这个想法一说出来,村两委班子都非常支持。更让他们兴奋的是,可以直接将原来的裘革制品厂的老厂房改造成冷库,不仅花费少,而且还能让老厂房发挥新作用。说干就干,当年就改造了7间冷库,1600多平方米,而且当年见效益。路子趟开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以前村里一直找不到好项目,村两委士气低落,有了冷库这个项目,不仅让村集体有了固定收益,更关键的是让村两委班子有了干头,有了目标。”中沙海村党支部书记沙振华说。

  过硬的党支部、合格的党员队伍,是一个村发展的堡垒和基础,这是在省派定陶区第三轮“第一书记”党支部会议上,33名第一书记的共识。“只有把建强基层组织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才能把脱贫致富这件事做好。”省林业厅派驻张湾镇吕沟村第一书记刘和风对记者说。吕沟村党支部书记吕洪杰曾有过这样的生活状态,9点不上班,一天两顿酒,村民找他办事都找不见人,刘和风来到村里后,一心扑在村里的蔬菜大棚上,没日没夜地干。“首先要给班子成员树榜样,村书记应该怎么干?不是喝个酒、盖个章,而是带着老百姓去致富,去奔小康。”现在的吕洪杰不仅自己转变了,一天十几个小时靠在村里,整个支部都被带动了。“第一书记的工作作风让我转变了,咱共产党员就是要给老百姓办实事的。”吕洪杰坚定地说。现在,村里的大棚已经有了收益,今年又建起了果园,按照第一书记刘和风的思路,要把吕沟村建成生态旅游小村,把村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果蔬种植结合起来。

  带能人创产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在黄店镇的玫瑰园内,7个标准化的温室大棚已经建好,初具规模,温室大棚承包人朱保忠此时并没有在玫瑰园内,正在外地联系客户的他,电话与记者聊了半天。今年50岁的朱保忠从事玫瑰茶、玫瑰酱的制作已有16年,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积攒了不少客户和资源。省兖矿集团派驻黄店镇西台集村第一书记王庆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与他对接,启动了温室大棚项目。

  2017年6月,项目正式启动,今年已经见到效益。“目前,主要做北京的鲜切花市场,几乎是供不应求,下一步还要扩大种植规模,提升技术含量。”朱保忠介绍说。在朱保忠的温室大棚里,还有7个精准扶贫户成为了玫瑰大棚的工人,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块钱的工资。

  “能人带动可以有效激发农村活力,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帮扶、加强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增强致富能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宁继红说。据记者了解,省派第一书记所在的村庄几乎都有1个支撑性的产业项目。

  今年46岁的张国亮是张湾镇湾子张村的村民,不过从1999年开始,他就一直在外打拼,几乎没回过村,在深圳,他曾经做过装修、贸易。2013年,张国亮注册了一家物业管理公司,目前已经小有规模,而且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张国亮的故乡情结一直缠绕着他,总想着尽自己微薄之力给村里的父老乡亲办点实事,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该村第一书记谭绪泉的支持。

  “我们这个村淘宝产业发展得很好,于是,我回来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做快递用的纸箱外包装,没想到生产出来后,非常受欢迎,现在生产规模还是太小。”张国亮说。在纸箱生产车间里,有两台设备正在加足马力生产,在这里打工的村民张盼英说,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好了,下了班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3000多块钱的收入也不低。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启用一个能人,就能聚集一批资金,汇集一批技术,凝聚一批人才,搞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在农村形成能人创实业带动群众创家业的全民创业格局。”宁继红说。

  带群众创家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能人的带动下,不少群众开始萌动,此时,如何激发普通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成为摆在“第一书记”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才是一个村庄脱贫致富的基础。“鼓励群众学技术、用技术,学有所长,实现勤劳致富、稳定脱贫。”宁继红说。

  黄店镇邵集村的邵红旗和李怀桥今年在马洪利的支持下,承包了100亩土地,并联系市农业部门,种植了最优质的桃树。“我们在选择品种的时候,根据成熟日期选择了五类,分为早中晚,从5月一直持续到11月,都可以摘到鲜桃,而且口感好,这都是马书记帮忙联络的。”邵红旗对记者说。今年,邵红旗54岁,李怀桥55岁,两人早年间干过农机,自从承包了土地种桃树后,地里的活都是自己干。“村里的人,有的打工,有的创业做买卖,咱年龄大了,也想做点事,把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火些,就找马书记商量着弄了桃园的事。”邵红旗说。

  然而在实际扶贫工作中,不少第一书记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贫困群众,致富的积极性不高,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强,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如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让大家都动起来、干起来,才能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宁继红说。

  今年45岁的李西房,早年间在南方打工,从事拉链制作行业,后来回到家乡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致富门路,当第一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建议他,为何不在家里做些与拉链有关的事情呢。这激发了李西房的办个加工车间的想法。目前,李西房的拉链加工车间一天能生产200多公斤,每天营业额达到800多块钱,一月的收入超过1万元。

责任编辑:张媛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