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有了“紫色新名片”

2018-09-20 18:07:0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贺兰似屏,黄河如奔,塞上阳光充足,这样的好水土是葡萄的理想家园,老蔡夸自己的酿酒葡萄园地缘优势得天独厚。整形修剪、控制灌水……“肥虽好,也不敢可劲儿喂,不然葡萄能长多,却长不好。”老蔡大名蔡立德,宁夏吴忠人,2002年从山大沟深的同心县扶贫移民到引黄灌溉的红寺堡区,起初种玉米刚够温饱,12年前在政府引导下改种酿酒葡萄,从此尝到了甜头,精心呵护葡萄园到如今。

  “降产量,提糖度,控制肥水才能酿好酒,老蔡思路对,重质不重产。”一旁,来自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产业处的李文超频频点头,他对宁夏葡萄种植史如数家珍:“酿酒葡萄,在宁夏属于‘外来户’。1984年,被誉为中国葡萄学泰斗的贺普超走访塞上,发现贺兰山东麓‘热量丰富温差大、日照充足降水少、砂石土壤透气好’,便开始试种。”

  万事开头难。“最初酿酒葡萄长得只有玉米粒大小,农垦的创业者白手起家,愣是用腌菜缸,酿出了第一批‘宁夏产’葡萄酒。”李文超对记者感慨。

  试酿成功后,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越来越多的“老蔡”,把酿酒葡萄种植发展到了57万亩的规模,占全国的1/4,宁夏贺兰山东麓一跃成为国内酿酒葡萄集中连片的最大产区,有人把它称为塞上江南的“紫色新名片”。

  短短30多年,凭啥就能后来居上?天帮忙,更要人努力:《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为保护葡萄酒产区而出台的地方立法;还有第一个省级葡萄产业管理委员会、第一个世界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省级政府观察员……“如今,葡萄产业每年为扶贫移民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贡献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3,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羊’。”李文超笑道。

  后来居上更要懂得居安思危,宁夏“紫色新名片”同样面对喜与忧:喜的是2013年,宁夏产区被编入《世界葡萄酒地图》,跻身全球葡萄酒产区新板块;忧的是经销商多以葡萄原料或原酒的方式收购,虽然产区有名,却鲜有叫得响的本地拳头产品和品牌酒庄,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这不,近两年老蔡的葡萄园加入了当地酒庄“正规军”,“政府引导并推广‘酒庄+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合同、技术培训,把广大农户纳入到种植、采收、酿造的统一标准全产业链”,蔡立德告诉记者。为了擦亮这张“紫色名片”,宁夏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第一个实行酒庄列级管理制度,走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新路子,生产高品质、有个性、能陈年的酒庄酒。

  犹如塞上阳光,在现代经营理念滋养下,“紫色名片”愈发闪亮。“政府主打产区品牌,酒庄主打产品品牌,目前已建成酒庄86个,占到全国1/3强。”李文超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葡萄产业综合产值已超200亿元,先期建成的酒庄1亩葡萄园缴税近1万元,产业附加值大大提升。

  此外还有一本生态账:酿酒葡萄的水资源利用率远高于种植粮食和蔬菜作物,是塞上的“用水效益模范”;同时也不“挑三拣四”,山荒地上也能安家,捎带手还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目前已有36个酒庄建成了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以上,不仅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大幅提高了产区的森林覆盖率,生态观光游更为宁夏绿色发展添砖加瓦。”李文超说。

  塞上人用辛勤汗水孕育了“紫色新名片”,这是果实对根的回馈。

责任编辑:张媛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