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思政,强化立德树人——菏泽医专打造教育新名片

2020-07-04 18:34:4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媛媛 郭亮 孟祥晨 周琛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媛媛 郭亮 孟祥晨 见习记者 周琛 菏泽报道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近年来致力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理念及经验获得了普遍认同。6月23日,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校长顾润国应邀以“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凝聚课程育人合力”为主题,面向全国做“课程思政”公益直播讲座,得到良好反响。7月3日,顾润国做客大众网·海报新闻直播间,就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了讲解。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强调让高校所有课程都发挥其育人功能,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职责,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顾润国认为,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医学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培育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高职医学教育兼具高等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的双重特点,担负着为基层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健康人才的重任。高职医学生的政治素质、公民素养和职业精神,关系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高职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通过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奉献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教育,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德才兼备的医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顾润国表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建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及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以统一思想,深入研究,提高全员对课程思政育人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广大专业教师的育人自觉性和育人能力,保持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活力;通过加强保障制度建设,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制定建设标准,强化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确保建设进程和实施效果;通过明确学校课程思政育人总目标,创新“分层分类分段”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凝练升华育人效能,为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资源支撑;通过示范引领建设,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及课堂,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带动学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顾润国认为,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针对高职医学教育及医学人才培养需求明确教育目标、设计科学的育人过程,是医学高职院校开展好课程思政育人,以实现理想的育人效果的重要方面。学校根据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分为根本目标、基本目标和职业目标三个层面。以培育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以培育学生公民素养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文修养,遵纪守法,具有安全、质量和环保意识;以培育学生医学职业素养为职业目标,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职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行为。学校在课程思政育人的具体过程中,科学实施“分层分类分段”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分层是指按照“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面分层落实课程思政任务,确定“专业思政主线、课程思政主题、章节思政话题”,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分类是指依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分类规划课程思政内容,例如公共基础课以理想信念和公民道德教育为主,专业基础课以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等培育为主,专业核心课及拓展课以医学职业素养培养为主。分段是指根据“新生入学、在校学习、专业实习”等不同人才培养阶段的特点分段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新生入学时,聚焦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医学专业识岗同步进行医学专业思想教育;学生在校学习阶段,聚焦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强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医学职业精神,形成尊重病人、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甘于扎根基层、奉献群众。

  据悉,菏泽医学专科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系统化的课程思政体系。学校构建了“1个门户2个平台4个层级6个模块”的“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资源2万余条,已被确定为省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已立项及培育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4个,示范及培育课程39门、示范课堂及微课200余件。通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近两年,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教师将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共获各级各类奖励近百项;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课题立项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通过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有效凝聚了课程育人合力,提高了课程育人成效。近两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共获奖一百余项,参加各类志愿服务万余人次,学校、团委及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表彰。

初审编辑:刘进

责任编辑:南祥伟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