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文博
责任编辑:刘进
编者按:在曹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上,曹县县委书记赵福龙作《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奋力谱写曹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报告,提出了“十个坚定不移”工作举措。即日起,由曹县县委宣传部、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推出《奋进曹县》专题报道,深入采访曹县各街道乡镇、县直部门,记录曹县高质量发展之路,呈现在谱写菏泽后来居上崭新篇章中的曹县担当、曹县贡献。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豪 见习记者 郑帅 实习记者 杨以锋 曹县报道
苏集镇地处曹县最东端,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农业强镇,拥有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近年来,苏集镇形成了粮食种植、芦笋、牡丹、黄桃、葡萄等农业产业布局,现代农业的发展蓝图,已在苏集镇徐徐展开。
“三夏”时节,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苏集镇,在大街上看到,来回穿梭的农用车载着满满的粮食,群众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田地里联合收割机正高效有序地作业,一片丰收场景。
在苏集镇,为何农业发展如此强劲?村民的一句“种啥都不愁卖”给出了答案。
线上+线下,实现芦笋“产、收、供、销”一条龙
提起苏集,就不得不提芦笋。据记者了解,3万余亩的经济作物用地中,芦笋种植面积高达2.5万亩,年产量达到全国总产量50%以上,是曹县芦笋种植的第一大镇,也是全国主要的芦笋产区之一。
苏集镇梁堂村是芦笋种植区的典型代表,全村有200多户的笋农。“现在已经进入到采笋的末期,每年4月到7月是采笋时节,我们村的笋农一天采两次,早晨五六点钟采一次,下午四五点钟采一次。”梁堂村党支部书记周效录说道,芦笋的生长能力非常强,一亩地能产3000多斤。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选择种植芦笋时,周效录只简单地回答了几个词:好管理、价格稳定、不愁卖。
周效录介绍道,除了在采笋季节笋农异常忙碌外,其他时候只需要做日常维护工作,一周喷洒一次药,整个生长期最多喷洒十次。而且,近几年芦笋的价格渐趋稳定,今年一斤芦笋的收购价格在6块钱左右,一亩地笋农们可以增收一万多元。此外,周边的巨鑫源集团和紫山食品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各村都设立芦笋收购点,让笋农即采即销,逐步形成了“产、收、供、销”一条龙的芦笋产业链条。
此外,苏集镇还不断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从选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紧紧把控,提高芦笋种植的科技含量,不仅实现“种好”,而且让芦笋“卖好”。其中,以巨鑫源集团为代表,成立科创中心,研发新产品,培育新种子。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由镇党委政府牵头,建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推动农技特派员下乡进田,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断培养农业“土专家”。同时,苏集镇正积极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积极推动苏集镇芦笋集中交易园区的建设,形成以专业批发交易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芦笋的销售不仅仅局限于线下销售,近年来,曹县的电商氛围浓厚,借助电商的东风,芦笋也开始“触网”,逐渐出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
在电商户董绪令的家中,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将芦笋打包,待发货的快递堆满了发货车间,一张张订单即将飞往全国各地。“咱苏集的芦笋可畅销了,产品质量高,获得了一大批食用者的青睐。”董绪令激动地告诉记者,网销的芦笋规格一到五斤,正适合一家人的食用,发出的芦笋可保鲜到4天左右。
记者了解到,董绪令2020年选择开店,经过两年的运营,现在拥有拼多多、淘宝等多家电商店铺,一天下单量可达800单,一年营业额在500万到600万之间。
通过不断优化“互联网+芦笋”模式,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大力培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养出了一批特色电商,同时,也完善了芦笋产业链条。
多年经验摸索,牡丹产品供不应求
“苏集镇是农业大镇,共有13万亩农业用地,其中10万亩是粮食用地,3万亩是经济作物用地。”苏集镇副镇长李顺远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摸索,全镇农业产业结构非常合理。
除了芦笋,牡丹种植在苏集镇也占有着一席之地。
说起牡丹种植,它的种植历史比芦笋还要悠久。据当地人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政府开始引导群众种植,在90年代,政府统一采购牡丹种子,逐渐在苏集镇兴起了种牡丹热潮。但当时由于没有固定的销售门路,加上产量过大,市场价格出现混乱,让许多种植户望而生畏,打了退堂鼓,牡丹种植面积也逐渐减少到现在的3000余亩。
“种植牡丹好,它全身都是宝。牡丹籽、牡丹花、牡丹根都可以卖钱,并且这几年的价格还非常高。”牡丹收购商颜停民说道,现在种植户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从近几年的销售价格来看,比以前的价格翻了几十倍。
一亩地的牡丹可产400斤的牡丹籽,4000多朵牡丹花,500到600斤的牡丹根。在镇政府的宣传引导和种植户多年积累的销售渠道下,每到收获季节,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的收购商竞相来收,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靠着多年的种植和销售经验,现在苏集镇的牡丹销售市场已经成熟,不会出现价格的大波动和卖不出去的现象,而且我们政府也在积极规范市场秩序,为种植户的销售保驾护航。”李顺远说道。
采摘、销售、休闲一体,家庭农场闯新路
一条成熟的农业产业链贯穿始终,全镇良好的农业环境也催生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
在许单路旁的曹县雨晴果蔬家庭农场里,大棚内的葡萄正盈而未满茁壮成长,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一副喜人长势。农场主朱继海高兴地向记者介绍,目前,他拥有12个大棚,种植了50余亩的葡萄。每年的6、7月份,都是他最忙的时候,游客们带着家人到农场采摘,同时,也为县区内各大商超供货,不出一个月,所产的葡萄就会一销而空。
朱继海告诉记者,2016年他回到家乡,想要建一个集采摘、销售、休闲为一体的家庭农场。在政府的协调下流转土地,碰到那些不理解的村民,都是政府出面交流,最终流转了几十亩土地。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比如减免租金。经过几年的发展,曹县雨晴果蔬家庭农场也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据了解,近年来,苏集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青年返乡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办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引导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
“农场目前的营业额能达到80万元,带动着周边30余名困难户在此就业。得益于全镇良好发展的农业态势,只要种,就能卖得出去,下一步,我打算再种植20亩的苹果,建立一个鱼塘,一步步让家庭农场的功能更加完善。”朱继海说道。
乡村振兴迫在眉睫,而苏集镇的成熟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在乡村振兴的文章中大有作为,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拓宽了增收渠道,推动着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积极探索出了符合本镇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苏集镇是曹县的农业大镇、农业强镇,今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个坚定不移’,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大力推动农产品上行,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苏集镇党委书记翟元亮说道,下一步,苏集镇党委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支持和培育,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同时,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为乡村振兴探索出苏集路径。
初审编辑:王文博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