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徐德波
责任编辑:刘进
编者按:山东作为九曲黄河入海地,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全力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重点任务落实落地。菏泽市是黄河入鲁的第一站,近年来,菏泽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在服务和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交好“菏泽答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系列报道《“黄河安澜”看菏泽》,讲述新时代黄河故事,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周琛 实习生 杨以锋 曹源 鄄城报道
黄河滚滚奔向东南,由东明入鲁,在垦利区入海,滋养山东大地。初冬时节,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千年古县鄄城——黄河入鲁的第三站,近年来,鄄城人坚持在“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中探索,实现了搬出冰窝子,住进新六合的滩区梦想;走出了产业+创业车间模式,带领社区村民致富道路;点线结合,形成滩区文化旅游路线。
点线结合,形成黄河鄄城段文化传承线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期以来,鄄城县积极践行“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山东篇章”的理念,形成了以黄河大堤鄄城段为纽带,以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鄄城文化法治广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展览馆为文化传承点的风景路线。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治黄机构——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鄄城临濮集成立,开启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治理黄河新纪元。经过多年的修复,在今年9月,全国首个人民治黄机构旧址展厅在菏泽鄄城揭牌开放。
据悉,展厅占地约240平方米,布展面积约300平方米,以“艰苦创业,治河为民;砥砺奋进,确保安澜”为主题,以“治河初心”主题雕塑为起始,通过治河初心、谈判斗争、浴血奋战、新的纪元、继往开来5个篇章,全方位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治理黄河的历史。
“展厅的开放对于鄄城治黄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件大事,对于擦亮‘初心之地 黄河画鄄’治黄文化品牌意义深刻,是向社会各界推介治黄历史、赓续老一辈治黄先驱们宝贵精神的重要阵地。”鄄城黄河河务局办公室副主任朱志强表示。
作为人民治理黄河的发祥地,长期以来,鄄城以建设标准化堤防为总抓手,保障黄河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护黄河安澜。如今行走在黄河大堤鄄城段上,宛如在生态廊道穿行,栽植的生态绿化树木,犹如一条“绿色动脉”。
鄄城黄河河务局营坊管理段副段长毛宁介绍,近几年,鄄城黄河河务局不断加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标准,对断带进行补种,对工程管理提质升级。同时,通过栽植的法桐、白蜡、柳树、杨树等苗木花草,让黄河堤防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自然美景。
在黄河岸边,鄄城建起了第一座以法治为主题的黄河文化广场。
广场以“黄河画鄄 法润九州”为主题,分为“从法如流、以宪为纲、法融于水、水育华夏”四个宣传板块,系统的介绍了法律的溯源和演变、与水利、黄河有关的法律法规、黄河文化和地方文化等。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学习知识、体验文化,达到耳濡目染、寓教于乐的目的,形成“掌握法律知识、保护黄河母亲”的良好氛围。
“如今,这里成为鄄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黄河的波澜壮阔,还能学习到法律知识以及黄河文化。”毛宁表示,治润民心,通过赋予广场主题法律文化知识,助力民众树立起保护黄河的意识,这是维护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
黄河滩区的迁移,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家园的建设,更是基层干部与建设者们没日没夜的辛勤付出。为保留那段难忘的日子,鄄城县在六合新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设立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展览馆。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鄄城县坚持保护和挖掘整理黄河文化,探索出了一条点线结合,弘扬黄河鄄城段文化的传承线,为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贡献鄄城力量。
时序更替,滩区梦圆,滩区人民的日子还在继续向好
秋末的阳光和颜悦色,透过舒朗的楼房,洒满六合新村的广场,年过七旬的老支书郭志荣正在与村里老人们一起悠闲聊天。
“以前的广场,都是泥土地,风一吹都是土,都不敢带自己的孩子出来玩,你看现在,不仅面积大还都是水泥地。”郭志荣对搬迁前后村舍的变化感慨道,以前晚上都不敢出门,现在路上都有路灯,没事还可以出来运动。
郭志荣告诉记者,以前为防止黄河汛期时洪水淹没房屋,需要在自家房屋下垫起2米到3米的村台,并且十分陡峭,出行十分不方便,农用车辆在村内行走时,还时常发生侧翻的现象。如今,社区内,一栋栋楼房整齐划一,棋盘似的道路干净整洁,俨然一副城市小区的模样。
在社区广场的对面是两座标准化的学校。上午11点,在六合社区小学上学的学生宋雅若和自己的同学有说有笑,穿过几条街道,不一会就到家了。“现在从我家到学校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再也不用叫自己的父母接送。”宋雅若说。
2019年8月,鄄城县启动新村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六合、黄河、融合、平安4个村台新村,涉及旧城镇22个自然村、5721户、17894人,在社区迁建规划伊始,鄄城县充分考虑到社区配套问题,建设小学、幼儿园、超市、酒店、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广场等公共设施。
同时,为了让滩区民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旧城镇走出了产业+创业车间的模式,由政府为每个村台建设创业车间,因地制宜对接、引进进驻企业。
位于六合新村内的永铭地毯公司的负责人杨效强表示,公司是于2020年9月份搬迁进驻六合村创业车间,在这期间,共吸纳周边搬迁群众3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工资每月2000至4000元,同时为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组织培养手工编织人员。
“我从事这一行业已经10余年了,以前去公司需要半个多小时,现在出了门就能挣钱,一天干8个小时,天天都能赚百十块,还不耽误看孩子。”正在梳理地毯线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工厂自从搬到社区内,上班时间就变得非常灵活,农忙时就去地里干活,农闲时来工厂打工,相当于能拿到两份工资,日子越过越好。
不仅如此,六合新村还推动周边10个行政村和2个企业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村庄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蒲公英、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为龙头,培育5个高效种植养殖园区,带动水果种植、蔬菜种植、鲜果采摘、鲤鱼养殖等,形成了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化。
初审编辑:徐德波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