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聂冬梅
责任编辑:刘进
大众网记者 聂冬梅 王佳 菏泽报道
今年上半年,菏泽旅游产业增长16.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这是近日菏泽市委书记张伦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到一组数据。
张伦还提到,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有关企业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投入。
在菏泽这片热土上,始终跃动着一批有梦想、有恒心、有毅力的人,他们以固守一件事、守护一城的坚守,投身菏泽、宣传菏泽、推广菏泽。可以说,菏泽成就了他们,他们也塑造了菏泽文旅产业。
比如,接续奋斗多年擦亮“伯乐故里 水韵新城”品牌的成武县领导班子,历时38年将宋江武校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顶流水浒文化IP的樊庆斌,150余年来致力于牡丹种植、养护和新品种研发的孙氏家族,数十年如一日拍摄不辍将菏泽牡丹之美绽放世界的桑秋华、王超英,在古稀之年向菏泽市人民政府捐赠1931件书画作品的李荣海夫妇……
他们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一对父子、一对夫妻、一个集体,我们从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他们对心中热爱的坚守,对菏泽爱的深沉。
建不一样的城,守一样的初心
因为热爱,他办了一所武校又建造了一座好汉城。
樊庆斌是土生土长的郓城人,自小习武。1983年,靠一身武艺在外闯荡了一年多后,25岁的樊庆斌回到了家乡,与自己打小一起拜师练武的伙伴刘国庆开启了他们新的梦想:办一所武校,让更多的人习武!翻箱倒柜地凑了300块钱,他俩走上了开办武校的不归路。两年后,宋江武校诞生,第一届300多名学生从全国各地入住武校。星星之火从此点亮。三十多年来,宋江武校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
从小在武林中熏陶,对中国武术文化和水浒故事中英雄好汉如醉如痴的樊庆斌要建一座水浒好汉城,让家乡的武术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发展家乡的文旅事业。2014年,一座取名水浒好汉城,融古建筑、武术展示、古戏曲演出、影视拍摄等多功能的国家4A级景区在郓城城区揭牌。
回望来路,初心如故。2023年,郓城县“水浒旅游及武术文化综合提升项目”开工,这是鲁西南地区首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养生、商务会展、文化娱乐、体育赛事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项目。
如果说水浒好汉城是一个人的坚守,那么“伯乐故里、水韵新城”则是一群人的坚守。
“伯乐大街十里长,两边都是小平房……”这是人们对昔日成武老县城的民间调侃。
如今的成武,一座座高楼大厦见证着城市的高度,文亭湖水系一路向东似一条玉带镶嵌城中,大台公园像城市绿肺郁郁葱葱,生态本底更加厚实,连接千年历史。
成武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当时新一届县委新任县党政主要领导经过调研,思想高度统一,明确提出了“突破城镇化、打好翻身仗”是未来五年城镇建设的中心任务。“伯乐故里、水韵新城”的定位清晰而坚定,“一年起好步、三年大变样、五年展新貌”的目标层级推进,开启了成武城市格局发展的“千年之变”。
有了清晰的目标,成武县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接续奋斗,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深挖文化资源价值,坚持传承保护,加大创意创新,以文塑旅、以旅兴城,“伯乐故里 水韵新城”文化品牌持续擦亮。
截至2022年年底,全县建成国家AAA级景区2家,AA级景区2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省级景区化村庄2家,市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1处,年接待游客185.6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收入3.6亿元。
擦亮菏泽品牌,他们为之奋斗
2023年9月13日,李荣海夫妇向菏泽市人民政府捐赠共1931件书画作品,其中包含839件他自己的作品和1092件珍贵藏品。
李荣海表示,这个捐赠不是今天拍脑袋而做的事情,是他和夫人已久的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包括他建的美术馆要捐给政府,收藏的作品要捐给政府,这是他一生的追求,是一种梦想、一种圆满。几十年风雨中行走,要做的事情、要走的路子、要奔的方向和目标都在李荣海夫妇心里面,而今终于得偿所愿。
八岁临帖,后又入画,爱上此好,一折腾一个甲子,在古稀之年,他将自己的所有捐赠给家乡,这是他对擦亮菏泽“书画之乡”品牌的坚守。
提到对品牌的坚守,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鲁锦是鲁西南的“活历史”,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晚上在奶奶嗡嗡的纺车声中入眠,清晨在母亲哐哐的织布声中醒来。小时候的经历在,路维民心里埋下了保护和传承鲁锦技艺的种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更好地保护、挖掘鲁锦技艺,鄄城县文化体育局开始筹备中国鲁锦博物馆。在筹建中国鲁锦博物馆的过程中,他走千家入万户、风里来雨里去记录调查鲁锦方面的资料数百份,拍摄鲁锦照片500余幅,征集鲁锦布料100余个品种,计2000多米。经过路维民等人的不懈努力,1995年,山东省第一家中小型特色博物馆——中国鲁锦博物馆创办。
怎么使鲁锦等“非遗”项目恢复生命力呢?路维民给出的答案是,以“非遗”带动产业,以产业反哺“非遗”。2003年,路维民创办了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鲁锦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上,鲁锦作为山东省礼品馈赠给各国贵宾;2018年鲁锦登上国际舞台,上合峰会国家元首请柬用选用鲁锦包装……
路维民说,他会坚持不懈地把鲁锦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做出千年鲁锦的特色和品牌,使其发扬光大。
菏泽人爱牡丹,他们尤甚
为了一朵牡丹花,孙家几代人初心不改、久久为功;为了一朵牡丹花,桑秋华、王超英“一梦逐一生”,把牡丹绽放的最美姿态呈现给世人。
孙文海是菏泽百花园的农技师,他和父亲孙景玉一共培育出700余种牡丹新品种,父子二人致力于牡丹的种植、养护和新品种研发,为菏泽牡丹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个150余年来致力于牡丹种植、养护和新品种研发的孙氏家族,便是菏泽“牡丹世家”的杰出代表,一代代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默默奉献,不计报酬、不为名利。
如果说培育牡丹新品种,是孙文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对于桑秋华和王超英来说,数十年如一日拍摄牡丹、记录牡丹,让菏泽牡丹绽放世界则是他们对牡丹的另一种坚守。
1983年,桑秋华购买了一部相机,开始用胶片记录大千世界,也摸索着去拍摄牡丹,开启了他和牡丹长达数十年的不解之缘。八十年代初,菏泽牡丹在全国已久负盛名,对拍摄牡丹桑秋华情有独钟。他认为,菏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面积最大、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牡丹基地,拍摄牡丹既寓意深刻又能宣传菏泽,为其付出一生值得。从此,桑秋华下定决心拍牡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拍摄牡丹,专注、痴迷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坚持拍花三十几年,每到花期,他没有睡过囫囵觉,凡是菏泽有种植牡丹的地方都留下了桑秋华繁忙的身影,有时候忙起来就几块饼干、一瓶水解决吃的问题。“牡丹迷”“花痴”“牡丹王”……痴迷拍摄牡丹多年,桑秋华收获了一个个“雅号”。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一年又一年,桑秋华守候着牡丹,在按下快门的咔嚓声里,把牡丹之美完美定格。从1983年至今从未间断,风雨无阻、废寝忘食,积累了16万余张牡丹图片和大量视频素材。他守望七天七夜拍摄下牡丹花从含苞待放到完全绽放的镜头,惊艳了世界。他把对家乡的眷恋和满腔的深情,凝聚到一张张牡丹图片上,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牡丹爱上菏泽。
与桑秋华一样痴迷牡丹的还有王超英。
她曾荣获“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全国五一文化奖”等一系列荣誉,多年来,她用镜头讲述菏泽抗洪、迁建、抗“疫”等大事件,定格菏泽牡丹的雍容和美丽,发表近万幅摄影作品,获奖百余幅,为推介菏泽、宣传牡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记录家乡牡丹的绝世芳华,王超英废寝忘食、风雨无阻、精益求精,把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牡丹的热情凝聚到一张张牡丹照片上,将牡丹华彩传遍世界。“宣传菏泽是一份责任,记录牡丹是一份担当,我将以此为起点,更努力地拍好牡丹。”王超英说。
对于王超英而言,摄影不只是热爱,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她用镜头记录着菏泽的改革发展变化,述说着菏泽的人文气息与时代大变革大历史,也讲述着菏泽与牡丹的故事。
在菏泽这片热土上,将长久传颂着他们的故事。
初审编辑:聂冬梅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