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牡丹区

2024-05-27 18:00: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芳

  大众网记者 张芳 菏泽报道

  黄河之水于此聚积,形成了湖泽河川与林木植被,使“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的故事流传在齐鲁大地;

  黄河泥沙于此停驻,成就了土壤肥沃的沃野平原,使“富贵之花”铺展出一条产业兴旺的康庄大道。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

  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花卉命名的区—菏泽牡丹区。

  何以牡丹区?

  以牡丹为名,以文化为底,以创新为翼,从一个特色IP、一场文旅盛宴到一张发展蓝图,产业融合正在给牡丹区高质量发展带去源源不断的引擎动力。

  01外圆内方 老城曹州

  菏泽牡丹区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在古书《禹贡》中记载的“九泽”中,就有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四个湖泊汇集于此。当时,众多水脉汇集,大量河水淤积,无数植被生物得以在此繁衍生息。而出色的自然条件,也引得远古先贤驻足安居。

  传说华胥氏生伏羲于雷泽,《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着“舜耕历山,渔雷泽”的说法。传说,尧禅位于舜后,便回到少时受封的地区(今菏泽)定居,并最终葬于成阳,对此,历朝历代均有志书记载。《吕氏春秋》云:“尧葬谷林”,东汉学者高诱说:“尧葬成阳,此云谷林,成阳山下有谷林。”《水经注》云:“成阳西二里有尧陵”。成阳的具体位置,应为菏泽牡丹区胡集镇附近。

  近年来,在尧王寺村陆续出土了尧王妃中山夫人祠碑残片、尧母庆都陵残碑、明曹州太守范希正重建尧王寺朱砂碑等文物,它们彼此相互印证,证明此处确实曾在数个朝代被认定为帝尧陵。

  曹州(今菏泽)古八景之一“雷泽秋风”也描绘了尧王寺附近随着时间流逝,“古祠倒塌,汉碑残缺,落叶纷下”的场景,证明其早在古代便成为文人悲秋吊古之地。

  随着历史发展,地处“天下之中”的菏泽,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齐王命令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不得不赶回应战,在桂陵发生战斗,最终魏国大败,庞涓也被生擒。“围魏救赵”的典故事实上出自于菏泽牡丹区,故事中提及的桂陵就在如今的曹州牡丹园附近。文献记载,古桂陵“南有济水,北有濮水,沟隘遍布,地形复杂,林木茂密”,在明代,此处栽种有大片的柿树,盛时有4万余株,每逢10月,漫山遍野红果倒挂,在碧空金叶的映衬下美景如画,这便是菏泽古八景之一的“桂陵柿叶”。

  唐朝末年,屡试不第的曹州人士黄巢,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后,便抱着满腔愤懑返回菏泽老家做起来“富二代”,继承了家中的盐业生意。

  好景不长,中原地区大旱,蝗灾四起,一时间饿殍千里,农民揭竿起义。五岁时便写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岂是池中之物?于是,他带着七个子侄和一帮帮众在牡丹区凤嘴堌堆阅兵点将,开启了转战近半个唐朝江山的纷争之旅。

  黄巢所引发的起义虽然短暂而残酷,却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让士族门阀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和政治影响力破坏殆尽。从此寒门子弟终于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级跃升,也正是从黄巢起义算起,中华大地上才真正形成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风气。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今天的我们飞越牡丹区上空,向下俯瞰,整个老城区似一枚“铜钱”,镶嵌在满目苍翠的菏泽大地上。“铜钱”的外圆线是依傍环城大堤而建的环堤公园,“回”字形则是沿护城河而修的环城公园。两个公园组成的绕城公园群,让“外圆内方”的古城格局更加醒目。

  在环堤公园起点处,有一铭文,清晰记录着“外圆内方”的渊源。九曲黄河屡屡决口泛滥,处于黄泛区上游的菏泽州府驻地,只有筑堤堵洪,以保城府安宁。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巡抚张骥、知州范希正、学博徐思学,筑城池、划方隅,定民居、城池格局基定。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州沈韩离城五里筑护城堤防水,堤呈圆,象征天;城为方,象征地,城外有池,池外有堤,“外圆内方”格局始定。后又历经几届知州相继修缮,自此五百年里,堤、城未变,格局如初。

  如今,以古城墙和护城河遗址为主体的环城公园、环堤公园相继竣工,这里已成为群众的游乐之处。在湿地公园品香茗茶,伴着鸟鸣啁啾与好友谈天说地;在民间艺术园漫步,看野鸭凫游荡起片片涟漪;在拓展公园中畅跑,于大堤、河畔穿行而过;在点将公园吟唱,遥想黄巢当年跃马驰骋剑指南天;在环城公园漫步,于曹州书画院碑廊中,品味书画艺术之乡的传承与魅力。

  老堤绿水,亭廊轩榭,相映成趣。百姓眼中的牡丹区,碧水蓝天和高楼大厦遥相呼应,一幅美丽宜居宜业的城市画卷正徐徐铺开。

  02牡丹为媒 文旅融合

  2024年牡丹节会期间,菏泽牡丹观赏景区共接待游客约120万人,同比增长51%。据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数据,菏泽名列全国十大热门赏花城市第二位,“赏花”订单量增长110倍,成为今年花期最大的黑马城市。

  菏泽牡丹始于隋唐,兴于明清,至清代成为了中国牡丹栽培中心。清人苏毓眉在《曹南牡丹谱》中称,“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

  时针拨回20世纪80年代初期,菏泽先后建起赵楼牡丹园、李集牡丹园等,而真正建起上规模的牡丹园,是在胡耀邦同志视察菏泽后。

  牡丹区档案馆保存着一封原菏泽市委、市政府于1984年10月20日致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的汇报信。信中显示,1982年10月23日,胡耀邦指示:“要建以牡丹为主的花园,让群众四季有花看。”据了解,胡耀邦在视察牡丹园时,亲自提议规划重建,并将其定名为“曹州牡丹园”,随后拨专款用于牡丹的开发和保护,实现了菏泽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在胡耀邦同志视察菏泽不久,省政府拨专款建设曹州牡丹园、古今园、百花园等“三园”。1983年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牡丹园——曹州牡丹园宣告建成。

  牡丹是菏泽旅游业中最大的“符号”。从牡丹花会到牡丹节,这是菏泽旅游业在探索中逐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20世纪90年代初期,菏泽牡丹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大规模,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把它推向全国、推向世界,1990年,原县级菏泽市向山东省旅游局申办牡丹花会。

  不少菏泽人至今还记得,30年前,当菏泽将要举办国际牡丹花会的消息公布后,有多少人为之热血沸腾,为之欢呼雀跃。从城市到农村,从车间到街道,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从工人、农民到中小学生,大家有钱出钱,有物捐物,仅现金就捐献100多万元,在28天内建起了江北县级市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体育场,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菏泽速度”。而恢宏大气的开幕式更让菏泽老百姓感到无比振奋、扬眉吐气。从那时起,菏泽人的春天就多了一场有关牡丹的狂欢。

  千禧之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地区建制,改为菏泽市,原菏泽市(县级)改成牡丹区。

  进入新世纪,牡丹区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牡丹产业从单一的观赏到精深加工、文化创意等的多产业链发展,开发出了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牡丹花蕊茶、牡丹化妆品和牡丹功能性产品等240多个,一大批牡丹产业市场主体乘势而起,正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经过20多年培育,目前,牡丹区成为世界上牡丹产业链最长的核心区,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面对牡丹发展机遇,牡丹区引进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菏泽分中心,打造了集花卉拍卖、标准制定、品种研发、金融物流、市场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

  以花谋生、以花兴文、以花传名,如今,牡丹不仅开遍了牡丹区的花园田野,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近年来,牡丹元素融合进了牡丹区的产业发展、城市规划、人民生活,也为牡丹区带来了独特的地名文化。行走在牡丹区,宽阔的车道旁不时出现“牡丹北路”“牡丹南路”“天香路”等与牡丹联系紧密的街名,其中也有不少以牡丹色系品种命名的街道,如祥云路、葛巾路、春晖路、朝霞路、香玉路、金阁路等,这些名称中提及的牡丹品种有的形如皇冠、洁白如玉,有的色泽绚丽、珍稀名贵,为牡丹区的街巷增添了别样的风情。

  以花为媒,以花兴城。如今,“既可赏又可用更能致富”的牡丹,正悄然绘就美丽经济、健康经济“新画卷”。

  03商业之城 区域中心

  日前,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中国移动梧桐大数据对分布在各省份的3800多个商圈进行分析后发现,在五一假期前四天里,菏泽商圈人流日均增幅636%,位列全国第一。

  蓬勃发展的商贸服务业是牡丹区的一张靓丽名片。纵观牡丹区商业的崛起发展,康庄,这个在菏泽几代人心中的购物天堂,永远是繁华、时尚的代名词。

  康庄服装大市场起步于1992年,从早期的露天沿街市场到后来的康庄乐园服装市场,历经30多年五次升级改造,终成山东省四大服装市场之一,也成为了菏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康庄市场内有摊位1000余个,精品店铺700余家,来自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50多个县市的客商,在此经销服装、布匹、针织、鞋帽等,市场车水马龙,天天生意爆满,成为鲁苏豫皖极具影响力的服装批零集散地。作为家喻户晓的“财富发源地”,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本地的外地的商户在康庄迈入富人的行列。康庄——无疑成为了菏泽名副其实的“创富基地、富翁摇篮”。

  走出康庄服装城,沿着牡丹路一路向南,鲁西南建材大市场、菏泽汽配城、花都轻纺城等各类专业市场依次排开,欧亚达金茂城、亿联世贸、中北新都心综合商贸体、大润发、佳和城、三信购物广场等现代大型商贸综合体陆续投入运营。

  近年来,牡丹区大力实施“商贸兴城战略”,建设运营了万福河、天华等四大商贸园区,毅德、银田等八大专业市场,中北新都心、东翼国际等十大城市综合体和20家重点商贸物流企业,加快打造形成了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亲子教育、商务接待、商贸批发、仓储供应为一体的城市消费圈。

  以文化为底蕴,谱古城商业复兴。

  沿着范希正于建设曹州古城时划定的“七纵七横”街巷布局,牡丹区对曹州古城进行重建。新建的曹州古城依托“1446街区、永安塔、泰宁桥、慎思园”等景点,培育升级“夜游”“夜品”“夜购”三大消费场景,通过“互动体验+绚丽灯光+音乐喷泉”,将潮流、趣味、创意的场景进行高质量呈现。2023年,曹州古城入选山东省第二批智慧商圈、第三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获评第二批山东省旅游休闲街区。

  如今,牡丹区商业茂盛如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座“区位优越、产业聚集、开放进取、和谐宜居”的活力之城、实力之城绽放出了异彩。

  04产业带动 乡村振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和憧憬。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出台,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脱贫攻坚,这是一场没有硝烟、没有退路的硬仗,必须尽锐出战,唯有向前。

  牡丹区虽是菏泽市中心主城区,但农村人口占比大,贫困人口多,脱贫压力大,在脱贫攻坚战役之初,牡丹区14个农村镇街中,有11个是省扶贫工作重点镇;471个农村村居中,有129个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区贫困发生率曾一度达到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牡丹举全区之力发起攻坚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扶贫项目投入。截至2020年底,12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6万人如期脱贫,消除绝对贫困艰巨任务圆满完成。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牡丹区坚持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小麦平均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除此之外,牡丹区各地的特色农业亮点纷呈、各具特色,以芍药鲜切花为例,2023年,牡丹区芍药鲜切花销量达1.1亿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牡丹区用心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公交车全部覆盖到镇,街巷道路硬化到户(硬化完成率达96.18%),自来水集中供水100%,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庭院遍地开花,农村“脏乱差”情况得到极大改变,乡村田园已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诗和远方”。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产业振兴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牡丹区通过培植特色产业,让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着力打造全产业链条,让一个个“土特产”成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

  05奋进之姿 活力之城

  进入新时代,“工业强区”、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牡丹区争先进位、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

  发展为先,牡丹区提出三个“不动摇”,为全区经济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积极对接市“231”重点产业布局,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力争五年内将牡丹区打造成区域新兴工业强区。

  ——坚持服务业兴区不动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加快发展科技研发、康养服务、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新兴服务业,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坚持项目带动不动摇,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推进“全员全年大招商”,力争到2026年,引进过亿元项目200个以上,过十亿元项目20个以上,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定增长,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跃上新台阶。

  2019年以来,牡丹区聚焦菏泽市“231”特色产业体系,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旗帜鲜明推动工业“二次创业”。

  着力推动重点产业突破。推动机电设备制造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形成以亿华电机、英博尔电气为龙头,广源铜带、高峰电机等企业为骨干的机电设备制造产业。

  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引进落实了技术世界领先的石炭纪纳米新材料项目;推进铠驿新材料投产运营,加快国德电器项目运作,持续放大虹吸效应。

  加快绿色休闲食品产业膨胀发展。沙土食品小镇汇聚了佳美食品、沙土瓜子、新润林食品等200余家食品加工企业,2021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牡丹区(绿色休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今年8月在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综合评价中获得前10名,成为全市唯一一家获评的产业集群。

  2021年,牡丹区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全市最少的52家发展到156家,占全市比重从3.15%提高到6.83%,产值从100亿元提升到212亿元,显示了牡丹区工业经济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

  牡丹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牡丹区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1.《三十而立谱华章》;2.牡丹区政府官方网站;3.《“黄”“菏”相依 富贵名扬 走进“牡丹之乡”菏泽牡丹区》;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