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知道这是一个特别的节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总是在落雨的清明被幽幽背起,于是心中莫名涌起很多难言的情绪。我多愁善感的语文老师在学生晨读时会在黑板上写出这样的诗句——“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那时的我,不知是太喜欢古诗还是太喜欢老师,就是喜欢摘抄她那些忧伤的句子。后来,知道老师已经失去了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对她多了很多同情,也懂得了清明节寄托着想念和哀思。
少年时代,曾经与同学们一起到烈士陵园扫墓,在那里献花圈、行队礼、拜先烈。班主任喜欢朗诵凝重的语句,政治老师喜欢讲解先烈的英雄事迹,历史老师喜欢解读战争和剖析人性。我们总是在清明节前后得到很多思想洗礼,也了解到学科以外的不少东西。那时,已经习惯把清明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知道这个春天的日子承载着慎终追远的情怀,祭奠是因为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清明,大地布满春天的气息,万物生机勃勃,世界是那么清新而美好;可是,我们要祭奠,我们要怀念——因为,那些过往,那些逝去的生命,太值得铭记。
后来,生命中突然遭受了锥心之痛——是爷爷的离世。我跟在爸爸的身后,面色凝重地踏入祖坟,在爷爷的碑前下跪。细雨纷纷,天空阴郁,沉重的氛围下是沉重的心情。心里环境与外在环境都氤氲着难以描摹的哀愁。当祭品摆上,当纸钱点燃,多少记忆一下子涌入心头,没法不落泪,没法不伤怀。那时忽然明白:亲人一旦去了,就成了永远的痛和永远的想;一定要在他们健在时多多尽孝,否则会无限追悔。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很多年了,每到清明,我都会随着家人去祖坟祭祖扫墓,即使当时远在天涯海角也总是千里迢迢归来——为了那一刻的诉说,为了那一刻的凝重,更为了那一份难了的情怀。攒了一年的话语,要倾诉;积了一年的情绪,要迸发。已经学会不哭,可是思念满满;已经学会克制,可是追思无限。坟场,那么多人心情相通。这时,我总想:一代代的人送走了一代代人,生命在延续。记着先人的好,我们更要好好活下去。
随着时间流逝,现在的我已经明白:清明,有着更多更广的文化内涵。于是,我会想起古老的寒食节,想起情感浓郁又形式迥异的各地民俗。我在寻根祭祖之外,还会踏青、植树、郊游、放风筝,在大自然的美好诗意中感怀生活和生命。清明,是祭拜先人的日子,是感恩追思的日子;也是荡涤自我的日子、亲近大自然的日子。慎终追远,不是讲排场,显阔绰,而是铭记和遥望。寄托哀思,表达孝道,不是非得用“电视”、“汽车”和“楼房”;时代进步了,家庭追思会、敬献鲜花、栽植青松翠柏、悬挂挽绫等多种文明祭祀方式也许更能显示心意。如今,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墓地,进行“数字化祭祀”活动,这为亘古不变的终极人文关怀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清明,越来越彰显出节日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