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能够享受天伦之乐老人甚之又少。即使是在当今时代,恐怕也不能如人所愿,外婆便是其中一位。她出生于抗战烽火岁月中,生前没受过教育,新中国成立时因时局未稳,外婆最后的梦想破灭了,未能实现继续上学的愿望。令人婉叹,可外婆选择了信教,宗教的精神是她的生活支柱。尽管对教义理解不够深刻,仍以实际行动履行它的真谛。周围之人都称外婆“热心肠”。晚年热情不减。但儿女少在身边,又身受病痛折磨,如今回想起来,确是令我自愧至深。
与外婆在一起的日子少得可怜,其原因如现代人搪塞的理由一样。外婆走的是那样凄婉,可面容却安态祥和。这是外婆接受不幸命运舍弃理想的最终结果吗?对她公平吗?她也是代表中国广大妇女命运缩影的一位,如今这样的事还有多少在上演?外公常自责,平生没有照顾好外婆。无论在村里人心目中,还是在儿女看来,外婆为人没法描容。可命运总捉弄她,晚年不幸接连不断,被病痛折磨的整个人已不成样。本可以享受晚年的祥乐,却举步维艰,可外婆习惯了平静安顺的生活习惯。患病期间,依旧履行宗教仪式,不曾间断,而内心却完全牵挂子女,这时仍不考虑自己。早年,她受尽社会动乱折磨,与外公受了不少不白之冤。但外婆依旧饯行中国传统美德,对此并不介意。如今村里人常提起外婆,怀念与她相处的日子,随后便陷入与外婆相似的情感涟漪中,尤其是老人们。现如今儿女们对此类事多为模糊,麻木。在实际行动中,老人们很少感到温暖。加之个人原因,常力不从心,难免造成悲剧的发生。在那一段难忘的日子里,我是多想盼望外婆号好起来,可农村落后的医疗体系,昂贵的医疗费,子女的无奈......使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使我们这些底下人收益了吗?媒体整天对执政党及官员的赞美,不该感到蒙羞吗?我多期望自己手中有特权,这样就能挽回外婆的生命。生活中本没有任何偏见,况且外婆受了如此多的罪,无论提出何种要求都不过分,可外婆一句怨言都没有,生活对她是那样不合体,如是她心情同年龄不相符,真要批评他人,也是情理之中。外婆走了,带着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依依不舍的走了,再也顾及不上令她牵挂的事了。可谁真正了解外婆内心世界?周围的人很少注意,不明白外婆感情涟漪,不知道她的表白......任其猜测,总不免强人之意。外婆所盼望的世界,正是中国亿万老人所期许一样,真正享受晚年天伦之乐。这点,任何种解释,都不为过。
于是,希望大家更能够关注老年人生活,就如散文《家》里说的:“家,我知道了,不管它给人多大的负担,多深的痛苦,人还是像蜗牛一样愿意背着它的重壳沉滞地向前爬。
很惭愧,至今没有让外婆感受到家的温暖。外婆不轻易对儿女提出要求,我更是无从听说。可见之少,社会情怀与外婆成系的大相径庭,此时外婆是新婚不久,少了一份甜蜜,外公忙于村里公务,而外婆正憧憬日后幸福生活,此后变故非她所料。文革兴起,外婆难摆政治旋涡的冲击。以后,外婆日子难上加难。然而,毕竟外婆是在凄婉经历中度过,承受能力确实超出一般人。外婆一生的经历连同那段凄婉的感情伤痕,永远的被她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