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结硕果 山东149万件文物获"身份证"
孔府档案馆目前正对散装文物进行普查。
第一次普查结束后,孔府档案馆文物数量将接近40万件
截至今日,山东已有149万余件文物有了“身份证”。
大众网曲阜6月14日讯(记者 刘 进)山东已经有149万余件文物登录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获得“身份证”,数量位于全国第三,而且目前还在以每天一万件的速度增加。今天,大众网记者与“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媒体齐鲁行”采访团一起,实地探访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等地,见证山东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文物普查现重要史料,“济宁经验”获全省推广
脱裱、归类、测量、新入册……6月14日上午,孔府文物档案馆的十几名工作人员正对库房内散装的资料进行紧张梳理。自去年9月档案馆散装文物资料普查开始,工作人员至今已经梳理出了5万件散装文物。
梳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惊喜,通过这次文物普查,孔府档案馆发现了一些尘封多年的材料,它们成为历史考证的重要依据。新发现的中央银行发行的民国四十三年两千元、一千元,民国十九年一百元、五十元等法币,面值不等、年代各异,是研究民国时期经济状况的重要实物史料,其中中国联合准备银行(伪)是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重要证据。
“这次彻底摸清家底,对以后的保护工作有很大促进。”孔府文物档案馆副馆长孔祥军对大众网记者说,之前档案馆没有精力调查清楚馆内到底有多少文物,导致许多文物只能待在库房内,这次梳理出总文物数量估计会接近40万件,远远超过预期。
孔府档案馆是济宁市文物档案梳理工作的缩影。“中国文物看山东,山东文物看济宁,济宁文物看曲阜。”济宁市文物局局长丁海燕介绍说,作为文物大市,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济宁市国有可移动文物达51万件(套),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国前五位,其普查工作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
山东百余万件文物获得“身份证”,目前每天增加一万件
据悉,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也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2013年以来,山东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全省收藏有文物的单位从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扩展至各个行业领域,涉及国民经济全部20个行业类别,全省收藏有文物的700余家单位中,其中非文物系统单位近500家。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通过这次文物普查,山东“新发现”国有文物的数量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省共收藏文物达268万件/套。截至今日,山东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上共登录文物149万余件,已登录文物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同时,目前全省正以平均每天1万余件的速度增加,普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