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为借芭蕉扇,化作小虫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是大家熟悉的情节。现实中,现代医学依靠电子内镜让医生“进入”人体内,也早已不是新鲜事。在消化内科领域,消化内镜诊疗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专家王雷,向大家介绍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以及消化内镜在早期消化道癌症诊疗中的优势。
消化内镜已不仅是一种诊断工具
近日,70多岁的孙大爷大便后出现大量鲜血,且有冠心病史,出现血压不稳、神志不清等症状。家属将其送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后,经输血、抗休克治疗,同时进行X线下肠系膜动脉造影,却没有发现出血部位。在这种情况下,该院消化内镜专家王雷果断通过肠镜检查查找病因。在肠镜下,王雷很快发现患者大肠不同的位置有3个大小不一的出血性息肉,并在内镜下全部切除,成功止血,患者很快病愈出院。
王雷介绍,像孙大爷这样的患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病人出现消化道疾病症状后,通过传统钡餐、X光线等检查很难找到准确病因。而通过胃镜、肠镜等消化内镜技术,却能准确找到病灶,并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病人的创伤小,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更佳。
“消化内镜已不仅仅是一种诊断工具。”王雷说,消化内镜已成为消化疾病治疗的重要治疗技术,消化内镜学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王雷曾多次在日本、韩国等医学发达地区进修学习,他介绍,胃肠镜等内镜技术,是经人体自然腔道,将内镜深入人体体腔,通过它能直接观察内脏器官的组织形态,可极大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内镜操作灵活,视野逼真,几乎能够达到无腔不进、无孔不入的地步。
早期消化道肿瘤可以不开刀
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支持,特别是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突破。
王雷介绍,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但早期消化道肿瘤是可以治愈的,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王雷介绍,早期消化道疾病,实施有效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在欧美国家,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检出率达到60%以上,日本、韩国更是达到80%。而在我国,即便是较为发达的上海检出率也只有20%,其他地区更是只有5%-10%。
王雷建议,提高早期消化道肿瘤的防范意识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更应该定期进行检查。”王雷介绍,年龄在45岁以上,有胃痛、消瘦、黑便等症状的人群,长期烟民、酒民,长期食用腌制食品,包括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都是早期消化道肿瘤的高危人群。
“目前,早期消化道肿瘤最准确的诊断方法就是消化内镜。”王雷介绍,利用先进的消化内镜,不仅可以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定性,确定是否为恶性肿瘤,更能进行定量检查,对癌细胞侵入的程度进行精准判定。“精细准确的诊断,才能明察秋毫,治疗才能有针对性。”王雷说。
高级内镜让癌症无所遁形
日前,临清一位50多岁的患者,先后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后,确诊为不典型增生,但治疗一段时间效果不佳。患者随后来到山大二院就诊,王雷利用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和窄波内镜等高级内镜进行了详细检查,最终在患者胃角处部位的黏膜下发现了癌变病灶,也就是早期胃癌。王雷经过认真分析,成功为其实施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三天,患者即康复出院。而术后进一步的病理检查结果也与内镜检查结果完全一致。
据王雷介绍,事实上这位患者的内镜检查和治疗难度都很大。一是因为癌变位置在胃角,是最难检查到的部位,再就是患者此前曾做过多次活检检查,胃黏膜遭到破坏,内镜操作不当可能引起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高级内镜技术对操作者的要求非常高,必须经过专业规范的培训,同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熟练操作。”
王雷介绍,普通的胃镜检查只能浮于胃黏膜表面,而无法查及黏膜内以及黏膜下层。而目前山大二院开展的放大、共聚焦、染色、窄波、自发荧光、超声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级消化内镜技术,不仅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更可以深入到黏膜层以下确定病变深度,其精准性是普通内镜无法比拟的。
而在治疗方面,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优势除了患者痛苦减轻外,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和花费也都显著减少。
此外,王雷介绍,医院目前开展的国内领先的胆道内镜技术,可以深入到狭窄的胆道内部,为胆道疾病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