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远观“利率市场化”
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周五傍晚,央行的一项决定却引起轰动——7月20日起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尽管该项规定的实际效果还未真正显现,但其里程碑意义不容忽视。
□本报记者 杨鹏
“存款保险”尚无时间表
20世纪上半叶,绝大多数国家都在实行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原因在于政府可以藉此撬动低成本储蓄资金,满足特定时期国家发展的投资需求。如“二战”后,为迅速恢复经济,法国政府将存贷款利率限制在较低水平,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于负利率状态。钱存在银行不划算,自然流向能“生钱”的地方。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投资,加快了经济增长。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高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突出,出现了利息负担与收益不成比例、扭曲资源配置效率、银行负债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80年代后,利率市场化成为世界性潮流,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先后完成了改革。
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魏建认为,纵观国际经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必不可少、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存款保险制度对储户利益兜底,稳定了市场预期和金融秩序,起到了安全网的作用。各国往往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改革过程中,建立该制度。我国目前尚无存款保险制度。一旦遇到银行挤兑、倒闭风险,仍采用行政化的风险化解方式,基本做法是以央行为主、地方财政为辅“兜底”。而利率市场化将不可避免地引发银行业洗牌,由此产生的大量兑付风险全由政府“埋单”极不现实,市场化的银行破产处置方式亟待确立。魏建透露,我国已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调研、论证了很长时间,但因牵扯到央行、财政部、保险业等多个部门行业协调,尚无推进时间表。
监管模式面临转变
魏建认为,利率市场化乃至更大范围的金融自由化,是在宏观经济出现“滞胀”、金融创新兴起、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局面下,应对经济结构转型、动员金融资源方式的重大转变。据记者了解,多数国家都是用了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才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除存款保险制度外,魏建认为还有三点较为重要。
选择时机要准。经济处于下行通道时,银行稳定的利润来源开始变得不稳定。此时推行利率市场化往往引起较大波动,无异于雪上加霜。国际上也出现过不少以失败而告终的例子。推进的时机和节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实行差别对待政策。针对生存能力等情况不一的银行,设定有差别的缓冲期和政策,把改革动荡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比如,对生存能力较弱、市场化水平较低的银行,要给予较长的适应时间。
要提高监管水平。利率市场化使得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现有监管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比如,目前利差相对固定,可以大体算出银行相应的收入水平,监管对拨备覆盖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指标的要求也就较为简单。利率市场化后,风险变动水平比原来大得多。一旦利率大幅波动导致利差不稳定,设定这些“硬杠杠”的难度系数就会大幅增加。中国现行的监管还仅停留在“规模控制”的阶段,显然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未来,我们的监管模式要从原来的管制式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转变,使其更加动态化、整体化、具有前瞻性。
金融业将呈现分化趋势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既有深层次的积极影响,也有局部性的负面效应。
据魏建观察,改革后多数国家实际利率水平有所上升,存贷款利差缩小,信用总量得以释放,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融资结构和金融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社会融资结构逐渐向以股票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工具转换,居民资产结构中非银行资产大幅度上升。金融机构则向多元化发展,零售金融市场竞争程度提高,金融创新势不可挡。
就像“硬币具有两面”一样,银行业经营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迅速上升,此前有部分国家曾出现了中小银行的倒闭潮。改革对银行内部风险识别、管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具体到我国,魏建认为,改革将对不同类型的银行产生不同的影响。长期看,大银行有着较为强大的能力和基础进行经营模式的调整,将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对于小银行来说,自身能力和抗风险水平较低,加之面临大银行掠夺性定价威胁,其业务调整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充满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银行业将逐渐实现差异化发展,改变同质化竞争的局面,金融业将呈现出分化格局。少数城商行有可能成长为全国性大银行,部分将成为区域银行,更多的将发展成为社区银行、特色银行。当然,还有一部分则有可能面临破产、兼并、重组,最终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