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严新规逼玩具企业转型
◆核心提示
号称史上最严玩具安全技术法规《欧盟玩具安全指令》日前全面实施,新指令要求执行此前未曾涵盖的化学部分条款,青岛玩具出口厂商成本压力骤然上升。
对于生产成本等诸多不利影响,检验检疫部门表示正加强有关培训。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孔庆峰教授表示,企业必须加速转型升级,提高话语权和谈判能力。专注玩具出口的青岛奥德龙工贸公司总经理王德民透露,业内已有准备,影响有限,与之相比,当前更让企业忧虑的还是融资难、成本上涨等“三涨”、“三难”问题。
□ 本报通讯员 赵瑞军 李娜
本报记者 张忠德
“最严新规”逼生产成本增加
7月20日起,《欧盟玩具安全指令》全面实施,新指令要求执行此前未曾涵盖的化学部分条款。此外,新指令在适用范围与玩具定义、警告标识、安全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较大修改及扩充,条款由原来的16条增至57条。
新指令使玩具出口生产企业原材料采购、检测、人力和生产设备等多项成本增加。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中小微企业产品更难进入欧盟市场,面临退出压力。
玩具出口在青岛出口份额中占有一定位置。黄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轻纺机电检验处马楠表示,由于国外经济形势不好,玩具消费量大幅降低,青岛玩具又以布绒玩具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去年同期相比,订单量、货值都出现不同幅度下降。
玩具商称“已有准备”
《欧盟玩具安全指令》首次发布时,已给出了具体执行的时间表。2011年7月20日起,玩具产品需满足除化学部分的其它条款。2013年7月20日起,则需满足所有条款。
“正因为时间表提前给出,不少玩具厂家有时间做准备,或转型升级做高端产业,或转向内销主攻廉价市场。”王德民介绍,目前具体影响还有待观察,但预计对行业打击不会太大。虽然欧盟的高标准或许有“贸易保护”的嫌疑,但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行业更快发展。
青岛奥德龙正是抓住了国外童车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机遇。“目前国外企业陆续关闭了在本土的采购、生产、加工环节,将生产交给我们,我们原材料都是用的‘原料’,涂层也是用无毒无铅的产品,因此产品质量绝对合格,不必担心出口受影响。”王德民表示。
“目前,设计和市场终端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在这个模式锁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在管理上提升,实行标准化的规范管理。”青岛大有电子玩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名华说,“像FAO、CHPH等高端客户经常来我们企业,他们带来很多理念、技术、检测等的最新标准,这是西海岸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因为技术达标,房名华对欧盟的玩具新规不以为然。
困境依然存在
看来,让很多玩具企业谈虎色变的新规,没有成为阻碍青岛玩具出口的门槛,但真正束缚玩具企业做大做强的困境却也真切存在。记者了解到,玩具企业对生产要素同样异常敏感,人工涨、原材料涨、汇率涨成为他们的“紧箍儿”。
青岛大有电子玩具有限公司从事毛绒玩具出口八年多,见证了玩具企业从暴利到薄利的浮沉过程。房名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2年上半年与2011年同期相比,企业人工成本涨30%,厂房租金涨20%,原材料涨20%,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过10%,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公司很多产品的毛利率只有5%。房名华说,“最近几年,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走高,也让我们‘微’利可图,现在基本就挣点出口退税了。”
对于中小微玩具企业的窘境,孔庆峰教授说,贴牌生产的加工方式使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才是我国玩具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同时,青岛的玩具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整体‘抱团取暖’。从目前来看,单纯依靠某一家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在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相应的科研能力,这就需要整合青岛玩具企业的资金、资源、市场,形成集聚优势,然后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产品研发能力,这才是长远之道。而这需要政府的牵头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