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志宁
责任编辑:刘进
大众网记者 刘陶然 通讯员 聂孟信 菏泽报道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是“三农”工作的一大制约。究其原因,农民和银行之间隔着“万水千山”,亟需财政搭线撬动。菏泽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乡村振兴任务艰巨繁重,对金融的需求如饥似渴。近年来,菏泽市大胆探索、创新思路,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把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作为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农惠农的重要举措,用好机制、资金、宣传、考核、产品“五大杠杆”,持续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变财政“口粮”为支持乡村振兴的“种子”,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2024年末,山东农担公司菏泽管理中心累计为33783户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220.28亿元,累保规模占全省11.12%;2024年末新增担保贷款26.15亿元,新增担保贷款占全省9.54%。
用好机制杠杆,以支点撬动全局
在市、县、乡三级设立农担服务机构,探索构建“1+A+N”的农担工作推进机制。“1”即农担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与山东农担菏泽管理中心合署办公。市财政局派驻专职工作人员到农担菏泽管理中心开展工作。全市10个县区参照市里模式,成立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领导小组。“A”即金融监管、农业农村等农担工作涉及的业务职能部门、单位。“N”即开展农担业务的各家合作银行。目前,“1+A+N”的农担工作推进机制已有效建立,形成了以农担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支点,以各业务职能部门、单位以及全市27家农担业务合作银行为接点的农担服务网,实现了农担业务在全市各县区、乡镇的全覆盖。
用好资金杠杆,以“小钱”撬动“大钱”
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支农惠农的杠杆,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三农”领域,变财政“口粮”为发展的“种子”。积极撬动金融资本。市财政部门积极与省农担公司沟通对接,深入研究挖掘农担政策,配合省农担菏泽管理中心开展各项工作,争取省农担公司的最大支持。同时,积极落实风险补偿政策,全市10个县区财政累计出资近1亿元,用于补偿可能出现的代偿风险,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通过不足1亿元的市县财政投入,撬动了220多亿元的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到贷款后,为了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必定会投入物料、人力等成本。全市目前累计担保贷款220多亿元,金融投资可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将超过660亿元。积极撬动上级资金。按照农担政策规定(2023年5月4日贴息暂停),省财政将对农担项目贷款给予贴息。
用好宣传杠杆,以竞争撬动服务
缺乏有效担保、贷款利率高、放贷周期长等,是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时遇到的普遍难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打通农担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市农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担菏泽管理中心探索采取整镇推进、整村推进的办法,组织多家合作银行在村镇现场举办“金融超市”,为农户就农担政策、各家银行的贷款利率和服务方案进行现场宣传解答。农业经营主体可按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选取金融机构,实现了农户与银行的精准对接。通过举办“金融超市”推动“政策下乡”“服务下乡”,由农户“找银行”变为农户“选银行”,增加了农户的选择权、话语权,同时金融机构在竞争中进一步降低利率、优化服务,使农担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广大农户。
用好考核杠杆,以激励撬动作为
为切实提高县区、乡镇以及驻菏金融机构参与农担服务的积极性,市农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动作为,积极与相关部门、单位协调对接,推动建立健全农担工作考核机制。一方面,积极与金融监管机构协调对接,加强对驻菏金融机构的业务考核。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菏泽监管分局把驻菏金融机构“鲁担惠农贷”业务完成情况纳入督导范围,金融监管部门、市人行对各金融机构“鲁担惠农贷”完成情况进行每季度通报。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将农担业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县区的考核,加强对县区、乡镇的业务考核,部分县区党委政府已将农担业务纳入对镇街的考核。通过考核督促县区、乡镇加大对农担业务的推进力度。
用好产品杠杆,以精准撬动规模
指导各县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度融入农业场景,聚焦区县特色产业和发展规划,创新研发多个产业集群、产业链担保服务方案,推出电商贷、农耕贷、本草贷、强村贷等系列产品,实现了担保期限与生产周期的有效匹配,满足了农业经营主体个性化融资需求。“电商循环贷”线上产品,被列为全国普惠金融首创典型,“农耕贷”线上产品荣获首届齐鲁普惠金融优秀案例第1名、2020年山东省大数据创新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
下一步,山东农担菏泽管理中心将厚植“三农”情怀,让“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农担工作在菏泽市开展7年有余,为超过3.38万户农业经营主体带来了220多亿元的担保贷款。这既得益于农担的好政策,也得益于基层干部、从业人员深厚的“三农”情怀。只有厚植“三农”情怀,始终把“为农、务农、惠农”装在心中、扛在肩上、落到实处,才能用政府的“真诚付出”换百姓的“真心满意”;用活农担工具,让“优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主抓手”。欲求产业旺,必先投入足。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必须聚集多元化的资金、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农担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三农”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流向乡村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让乡村优质产业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打好“组合拳”,让“大部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要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必须牢固树立“大部门”思维意识,推进各涉农部门、单位的协调联动、资源整合,变“单一拳”为“组合拳”,变“单打独斗”为“抱团聚力”,充分发挥各部门、单位的资金、资源、政策优势,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初审编辑:王志宁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