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菏泽汽车频道 > 菏泽车市新闻

谁来拯救中国品牌

2013-03-05 17:07: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汽车私营企业从一开始就处于“不招人待见”的地位。不是吗?如果说合资是一块蛋糕,那么哪家私企尝到这块蛋糕了?也正因为如此,私营汽车企业只能生产中国品牌产品,自然成了中国品牌的脊梁。

       汽车私营企业从一开始就处于“不招人待见”的地位。不是吗?如果说合资是一块蛋糕,那么哪家私企尝到这块蛋糕了?也正因为如此,私营汽车企业只能生产中国品牌产品,自然成了中国品牌的脊梁。

      各经济强国都有本国的自主品牌,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各经济强国纷纷出手拯救本国的自主品牌,唯有中国的自主品牌堪称可怜。天晓得他们能够存活几日?

      中国汽车私企的现状

      私企是中国汽车品牌的脊梁,这话说出来可能会让不少人感觉不适。根据协会给自主品牌的定义,即将自主品牌统称为中国品牌,那么中国品牌销量主要来自私营企业,而不是国企。国有企业大多是以合资为表现形式的洋品牌的代工厂,而中国品牌占其销量的比重微乎其微。

      在中国品牌中,销量最大的三家私企分别是长城、吉利、比亚迪。去年五年里,这三家企业的销量占到狭义乘用车总量的10%以上。去年,中国品牌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已经不足三成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市场份额。

      

      去年长城增长最为迅猛,吉利销量最大,比亚迪刚刚触底反弹。三家私企在过去五年中,经历了10年、11年产品结构调整、管理水平的提升的过程,率先走出了低谷,去年整体的增幅大大高于行业水平,更高于中国品牌整体的增长水平。这表明,三家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

       

      经过产品结构调整,目前长城哈弗H系列进入了SUV月销万辆的俱乐部,吉利的EC7、比亚迪的速锐进入了轿车的万辆俱乐部。这三家的当家产品各有千秋,其中哈弗的操控性、安全性相当出色,在澳大利亚的碰撞(其碰撞标准与欧洲相同)中,获得了4星评价,整车品质完全可以媲美合资车,部分指标高于合资车。吉利的EC7系列,开发之初就瞄准了欧洲标准,因此很快在市场上出现了热销现象,而且持续热销。比亚迪速锐刚上市4个月,最后两个月销量过万,而且处于增长态势;其特点是,采用了直喷+涡轮增压+双离合器变速器+遥控泊车系统,即体现了当今国产车最高的技术水平。

      这三家企业都没有政府主导的合资背景,长城坚持自主,与外资无缘;吉利是通过兼并才粘上个“合资”背景;比亚迪与奔驰的合作,不过是一个技术合作,而非整车项目。

      从管理层面看,这三家企业都越过了30万辆管理坎,长城甚至已经越过了60万辆坎。这表明,三家企业正逐渐走向成熟。但同时应注意到,三家企业各自依然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先是产品,目前除长城以外,另外两家都存在着产品过多,单一品种的平均销量都不大的问题。对于在低价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高成本、低利润应当是最大的危险。

      其次是财务状况,如今财务状况最好的是长城。吉利背负着VOLVO百亿元的巨额亏损,在低价车市场上苦苦前行,难以预料的是李书福还能背负这座大山前行多久,如果VOLVO得不到中国市场的涵养,李书福有可能从此变成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当然,吉利在出口方面似乎比较成功,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VOLVO带来的亏空呢?比亚迪当前的问题似乎不在汽车,而在其投资超过百亿元的光伏产业,由于受到美国、欧盟、印度的制裁,如此巨大的投入已经变成了包袱。押宝电动车,王传福已经失算,如果近两年再没有起色,那么其后果显而易见;而在传统汽车领域,其奉行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将成为比亚迪下一步快速成长的羁绊。而要真正摆脱这种羁绊,或许深圳市不会支持,因为这意味着产生大批失业工人。的确,比亚迪的传统汽车无论销量还是利润都有所提高,但能否拉平光伏带来的亏空?

      再次是企业文化。人才流失本是件正常的事,但在过去五年里,从这三家企业流出人才的层级看,不乏副总级的人物。这表明,企业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说企业缺乏一个管理层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个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共同目标。抑或是为保证这个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体系,以及利益分享机制。

      再扩大一点视野,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如果说中国政府决定建立汽车产业之初,其目标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运输工具。后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于世界汽车列强之林的汽车工业体系。汽车产业对外开放之初,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独立自主地生产汽车,以抵制进口。那么,今天呢?“三大三小”也好,集中度90%也好,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也好。问题是,为什么?意义何在?战略目标是什么?

      从经济学角度讲,高集中度的目的在于,确保少数企业能够获得高利润,以确保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产品研发,继而确保其行业领先地位。而超过三家巨头的意义在于,既保证集中度,又保证不会出现垄断。看着中国汽车市场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品牌连在本土生存都存在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谈集中度,意义何在?3~5家,谁是受益人?

      金融危机中各国围绕汽车的竞争

      金融危机始自美国,美国政府深刻地认识到汽车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战略地位与作用,而不仅仅是奥巴马的选票。

      汽车产业对于基础工业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美国政府深知,由于过度依赖第三产业——金融产业、IT产业等,导致了工业基础的空洞化,导致了就业下降,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国家负担过重。因此,奥巴马要重振经济,重振出口。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光靠美元贬值是办不到的,毕竟出口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只有产品出口才能拉动就业。汽车恰是平衡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产品,而美国汽车已经在自己家里被日本人打得满地找牙了,振兴美国的汽车产业是恢复美国经济的关键所在。

      汽车产业除了对我们看得见的国民经济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外,对军事工业的支撑作用也是巨大的。在很多领域,汽车产业的管理水平、质量控制水平要远高于军事工业。例如,卫星上一个零件可能只要保证一次性使用不出问题就行。但在汽车上,一个零件必须几十万次使用不能出问题,甚至是几十万辆车相同的零件一样不能出问题。再比如,一些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精度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对导弹零件的要求,甚至一些机床的引进都受到国外的监控。没有这样的质量保证体系支撑,没有强大的基础工业的支撑,军工体系难以独善其身。印度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因为没有强大的基础工业体系支撑,他们的国防现代化只有靠买来。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必须强力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而不是依赖日本设立在美国的工厂。尽管丰田、日产、本田在美国的工厂同样给美国带来就业,也是纳税大户,但那毕竟不是美国自己的“孩子”。中国有句古话:“要儿防老须自养”啊。

      于是,丰田车本来不存在刹车问题,美国政府非要制造个“刹车门”,而且案子审结时间冗长,甚至分两次处理,以最大限度地败坏丰田的声誉,帮助美国车企恢复销量。现代被美国视为丰田之后可能出现的黑马,于是深究其油耗标示与实际不符的问题。任何企业油耗标示与实际油耗之间都会存在差异,难道美国车企的油耗标示的就都是准确的?但美国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本国企业。

      当中国政府出台政府采购政策后,美国、欧盟立刻要求中国政府要对洋品牌给予公平待遇。而在美国、欧盟,无论哪个国家,只要本国有汽车工业,他们的政府领导人一定选择本国品牌的汽车为自己的座驾,反过来却指责中国政府在采购上不公平。如今,中国领导人的座驾还不是中国品牌呢,真用了中国品牌还要起诉中国政府不成?

      在日本,IT产业始终被美国压着没有发展起来;家电产业被中国、韩国所击败;手机被美国、韩国击败;剩下唯一挣钱的就是汽车产业产业。汽车产业在给日本带来持久的就业外,还稳固了日本基础工业在全球领先的地位,当然也为日本军事工业提供了支撑。为保证日本汽车工业的生存,安倍晋三上台首先做的就是日元贬值,目的就是促进日本汽车的出口。

      在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这四大经济体中,惟独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惟独中国汽车市场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惟独中国的企业可以被人挤压得岌岌可危。为了保证用中国的市场解决本国的就业问题,美国、欧盟不惜将中国告上WTO,迫使中国放弃国产化率政策,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沦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市场。沦落到如此地步,原因在于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没有战略目标,更没有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来思考。

      中国汽车产业的解困之道

      首先,要将汽车产业的地位上升为战略产业,而不仅仅视为机械行业中的一个子行业。从战略角度为中国汽车产业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形成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基于这个大的战略目标,为主要汽车企业设定发展目标。例如,一汽要将红旗打造成中国的劳斯莱斯,上汽要把荣威打造成中国的奥迪,吉利要不VOLVO打造成中国的高档车,长城要在SUV领域与世界列强齐肩……(这里不过是举例,而不是目标确定的建议。)

      如果简单地搞所谓的大集团,其受益者表面看是几个国有大集团,实际的受益者是与这些大集团有合资关系的跨国公司。被击垮的是肩扛这中国品牌的私营企业,而他们的垮下,意味着一个个可以将汽车产业链从中国放射到全球的源头被消灭;意味着中国失去了平衡国际贸易的利器,中国的国际贸易很可能将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意味着其他汽车经济强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控制,而中国则失去了对产业链的话语权;中国将成为解决全球就业问题的市场,而不是用全球市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或者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是被一体化,而不是参与一体化。

      基于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制定产业政策,确保中国汽车产业健康成长。毕竟谁都负不起中国汽车产业覆灭的历史责任!而照目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国品牌被跨国公司消灭在本土只是个时间问题。

      其次,对中国汽车市场,必须从战略层面加以保护。这里所说的保护,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而是有针对性地引进与合作。例如,某跨国公司在某项技术方面领先,我们应与之合作,向人家学习;某跨国公司在管理方面有所见长,我们应与之合作,学习人家的长处。据此,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汽车产业。那些既没有先进技术,有没有管理特长的跨国公司,一旦合同到期即应终止合同,为中国品牌腾出市场。因为,经过10年洗礼,中国品牌的产品品质已经大幅度提高,甚至达到和超过了跨国公司产品的水平。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中国品牌以成长的机会,更何况是在中国本土。

      如果合资的目的就是“捡垃圾卖破烂”——在人家废弃的平台上搞“拉皮”产品,那么这种合资可以休矣,别再给中国人丢脸啦!还是给那些真正干自主的企业更多的机会吧,不管这些企业是私企还是国企,毕竟他们是祖国的“亲儿子”,由他们支撑的产业链才是最可靠的。真正帮他们解决困难,才是工业救国,才是让中国摆脱金融危机的正道,才能保证中国经济不会走上空洞化的道路。各国政府不惜为本国的汽车工业大打出手,难道中国就不能给自己的“亲儿子”一点乳汁吗?

      我们的军队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国家的疆域,实际上保卫的就是本国的市场,保证本国人民在这块国土上劳作、交易、繁衍生息。如果自己的劳作要听命于外人,自己的交易权被外人掌控,那么国家的经济命脉呢?将士们保卫疆土的意义何在?

      如果国家都没有一个产业发展目标,让企业家用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用一个能够聚拢人心的理念将企业办成百年老店,岂不是笑话?如果汽车产业的独立权都失去了,还能有中国的百年老店吗?

      第三,对于中国品牌的出口要给予支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中国企业单靠本国市场已经无法生存了,唯有依靠出口和本国市场两条腿走路。但如今,我们的产品出口到一些国家,而厂家的服务人员居然连商务签证都拿不到,必须定期回国办签证。如此“支持”中国车企走出去,无异于裸奔在国外市场上,国家尊严何在?

      在我们津津乐道于世界列强如何击败对手的时候,津津乐道于排序名次的时,在中国市场上的排序有多少人关注过?中国品牌的地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我们能够拿得出手的前三强,从销量数据上看蒸蒸日上,但数据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甚至是命悬一线,

      汽车私营企业从一开始就处于“不招人待见”的地位。不是吗?如果说合资是一块蛋糕,那么哪家私企尝到这块蛋糕了?也正因为如此,私营汽车企业只能生产中国品牌产品,自然成了中国品牌的脊梁。

      各经济强国都有本国的自主品牌,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各经济强国纷纷出手拯救本国的自主品牌,唯有中国的自主品牌堪称可怜。天晓得他们能够存活几日?

      中国汽车私企的现状

      私企是中国汽车品牌的脊梁,这话说出来可能会让不少人感觉不适。根据协会给自主品牌的定义,即将自主品牌统称为中国品牌,那么中国品牌销量主要来自私营企业,而不是国企。国有企业大多是以合资为表现形式的洋品牌的代工厂,而中国品牌占其销量的比重微乎其微。

      在中国品牌中,销量最大的三家私企分别是长城、吉利、比亚迪。去年五年里,这三家企业的销量占到狭义乘用车总量的10%以上。去年,中国品牌占全国总销量的比重已经不足三成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市场份额。

      

      去年长城增长最为迅猛,吉利销量最大,比亚迪刚刚触底反弹。三家私企在过去五年中,经历了10年、11年产品结构调整、管理水平的提升的过程,率先走出了低谷,去年整体的增幅大大高于行业水平,更高于中国品牌整体的增长水平。这表明,三家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

       

      经过产品结构调整,目前长城哈弗H系列进入了SUV月销万辆的俱乐部,吉利的EC7、比亚迪的速锐进入了轿车的万辆俱乐部。这三家的当家产品各有千秋,其中哈弗的操控性、安全性相当出色,在澳大利亚的碰撞(其碰撞标准与欧洲相同)中,获得了4星评价,整车品质完全可以媲美合资车,部分指标高于合资车。吉利的EC7系列,开发之初就瞄准了欧洲标准,因此很快在市场上出现了热销现象,而且持续热销。比亚迪速锐刚上市4个月,最后两个月销量过万,而且处于增长态势;其特点是,采用了直喷+涡轮增压+双离合器变速器+遥控泊车系统,即体现了当今国产车最高的技术水平。

      这三家企业都没有政府主导的合资背景,长城坚持自主,与外资无缘;吉利是通过兼并才粘上个“合资”背景;比亚迪与奔驰的合作,不过是一个技术合作,而非整车项目。

      从管理层面看,这三家企业都越过了30万辆管理坎,长城甚至已经越过了60万辆坎。这表明,三家企业正逐渐走向成熟。但同时应注意到,三家企业各自依然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首先是产品,目前除长城以外,另外两家都存在着产品过多,单一品种的平均销量都不大的问题。对于在低价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高成本、低利润应当是最大的危险。

      其次是财务状况,如今财务状况最好的是长城。吉利背负着VOLVO百亿元的巨额亏损,在低价车市场上苦苦前行,难以预料的是李书福还能背负这座大山前行多久,如果VOLVO得不到中国市场的涵养,李书福有可能从此变成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当然,吉利在出口方面似乎比较成功,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弥补VOLVO带来的亏空呢?比亚迪当前的问题似乎不在汽车,而在其投资超过百亿元的光伏产业,由于受到美国、欧盟、印度的制裁,如此巨大的投入已经变成了包袱。押宝电动车,王传福已经失算,如果近两年再没有起色,那么其后果显而易见;而在传统汽车领域,其奉行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将成为比亚迪下一步快速成长的羁绊。而要真正摆脱这种羁绊,或许深圳市不会支持,因为这意味着产生大批失业工人。的确,比亚迪的传统汽车无论销量还是利润都有所提高,但能否拉平光伏带来的亏空?

      再次是企业文化。人才流失本是件正常的事,但在过去五年里,从这三家企业流出人才的层级看,不乏副总级的人物。这表明,企业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说企业缺乏一个管理层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个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共同目标。抑或是为保证这个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体系,以及利益分享机制。

      再扩大一点视野,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如果说中国政府决定建立汽车产业之初,其目标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运输工具。后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于世界汽车列强之林的汽车工业体系。汽车产业对外开放之初,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独立自主地生产汽车,以抵制进口。那么,今天呢?“三大三小”也好,集中度90%也好,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也好。问题是,为什么?意义何在?战略目标是什么?

      从经济学角度讲,高集中度的目的在于,确保少数企业能够获得高利润,以确保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产品研发,继而确保其行业领先地位。而超过三家巨头的意义在于,既保证集中度,又保证不会出现垄断。看着中国汽车市场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品牌连在本土生存都存在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谈集中度,意义何在?3~5家,谁是受益人?

      金融危机中各国围绕汽车的竞争

      金融危机始自美国,美国政府深刻地认识到汽车产业对于美国经济的战略地位与作用,而不仅仅是奥巴马的选票。

      汽车产业对于基础工业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美国政府深知,由于过度依赖第三产业——金融产业、IT产业等,导致了工业基础的空洞化,导致了就业下降,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国家负担过重。因此,奥巴马要重振经济,重振出口。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光靠美元贬值是办不到的,毕竟出口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只有产品出口才能拉动就业。汽车恰是平衡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产品,而美国汽车已经在自己家里被日本人打得满地找牙了,振兴美国的汽车产业是恢复美国经济的关键所在。

      汽车产业除了对我们看得见的国民经济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外,对军事工业的支撑作用也是巨大的。在很多领域,汽车产业的管理水平、质量控制水平要远高于军事工业。例如,卫星上一个零件可能只要保证一次性使用不出问题就行。但在汽车上,一个零件必须几十万次使用不能出问题,甚至是几十万辆车相同的零件一样不能出问题。再比如,一些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和精度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对导弹零件的要求,甚至一些机床的引进都受到国外的监控。没有这样的质量保证体系支撑,没有强大的基础工业的支撑,军工体系难以独善其身。印度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因为没有强大的基础工业体系支撑,他们的国防现代化只有靠买来。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必须强力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而不是依赖日本设立在美国的工厂。尽管丰田、日产、本田在美国的工厂同样给美国带来就业,也是纳税大户,但那毕竟不是美国自己的“孩子”。中国有句古话:“要儿防老须自养”啊。

      于是,丰田车本来不存在刹车问题,美国政府非要制造个“刹车门”,而且案子审结时间冗长,甚至分两次处理,以最大限度地败坏丰田的声誉,帮助美国车企恢复销量。现代被美国视为丰田之后可能出现的黑马,于是深究其油耗标示与实际不符的问题。任何企业油耗标示与实际油耗之间都会存在差异,难道美国车企的油耗标示的就都是准确的?但美国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本国企业。

      当中国政府出台政府采购政策后,美国、欧盟立刻要求中国政府要对洋品牌给予公平待遇。而在美国、欧盟,无论哪个国家,只要本国有汽车工业,他们的政府领导人一定选择本国品牌的汽车为自己的座驾,反过来却指责中国政府在采购上不公平。如今,中国领导人的座驾还不是中国品牌呢,真用了中国品牌还要起诉中国政府不成?

      在日本,IT产业始终被美国压着没有发展起来;家电产业被中国、韩国所击败;手机被美国、韩国击败;剩下唯一挣钱的就是汽车产业产业。汽车产业在给日本带来持久的就业外,还稳固了日本基础工业在全球领先的地位,当然也为日本军事工业提供了支撑。为保证日本汽车工业的生存,安倍晋三上台首先做的就是日元贬值,目的就是促进日本汽车的出口。

      在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这四大经济体中,惟独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惟独中国汽车市场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惟独中国的企业可以被人挤压得岌岌可危。为了保证用中国的市场解决本国的就业问题,美国、欧盟不惜将中国告上WTO,迫使中国放弃国产化率政策,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沦为一个任人宰割的市场。沦落到如此地步,原因在于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没有战略目标,更没有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来思考。

      中国汽车产业的解困之道

      首先,要将汽车产业的地位上升为战略产业,而不仅仅视为机械行业中的一个子行业。从战略角度为中国汽车产业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形成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基于这个大的战略目标,为主要汽车企业设定发展目标。例如,一汽要将红旗打造成中国的劳斯莱斯,上汽要把荣威打造成中国的奥迪,吉利要不VOLVO打造成中国的高档车,长城要在SUV领域与世界列强齐肩……(这里不过是举例,而不是目标确定的建议。)

      如果简单地搞所谓的大集团,其受益者表面看是几个国有大集团,实际的受益者是与这些大集团有合资关系的跨国公司。被击垮的是肩扛这中国品牌的私营企业,而他们的垮下,意味着一个个可以将汽车产业链从中国放射到全球的源头被消灭;意味着中国失去了平衡国际贸易的利器,中国的国际贸易很可能将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意味着其他汽车经济强国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控制,而中国则失去了对产业链的话语权;中国将成为解决全球就业问题的市场,而不是用全球市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或者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是被一体化,而不是参与一体化。

      基于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制定产业政策,确保中国汽车产业健康成长。毕竟谁都负不起中国汽车产业覆灭的历史责任!而照目前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国品牌被跨国公司消灭在本土只是个时间问题。

      其次,对中国汽车市场,必须从战略层面加以保护。这里所说的保护,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而是有针对性地引进与合作。例如,某跨国公司在某项技术方面领先,我们应与之合作,向人家学习;某跨国公司在管理方面有所见长,我们应与之合作,学习人家的长处。据此,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汽车产业。那些既没有先进技术,有没有管理特长的跨国公司,一旦合同到期即应终止合同,为中国品牌腾出市场。因为,经过10年洗礼,中国品牌的产品品质已经大幅度提高,甚至达到和超过了跨国公司产品的水平。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中国品牌以成长的机会,更何况是在中国本土。

      如果合资的目的就是“捡垃圾卖破烂”——在人家废弃的平台上搞“拉皮”产品,那么这种合资可以休矣,别再给中国人丢脸啦!还是给那些真正干自主的企业更多的机会吧,不管这些企业是私企还是国企,毕竟他们是祖国的“亲儿子”,由他们支撑的产业链才是最可靠的。真正帮他们解决困难,才是工业救国,才是让中国摆脱金融危机的正道,才能保证中国经济不会走上空洞化的道路。各国政府不惜为本国的汽车工业大打出手,难道中国就不能给自己的“亲儿子”一点乳汁吗?

      我们的军队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国家的疆域,实际上保卫的就是本国的市场,保证本国人民在这块国土上劳作、交易、繁衍生息。如果自己的劳作要听命于外人,自己的交易权被外人掌控,那么国家的经济命脉呢?将士们保卫疆土的意义何在?

      如果国家都没有一个产业发展目标,让企业家用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用一个能够聚拢人心的理念将企业办成百年老店,岂不是笑话?如果汽车产业的独立权都失去了,还能有中国的百年老店吗?

      第三,对于中国品牌的出口要给予支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中国企业单靠本国市场已经无法生存了,唯有依靠出口和本国市场两条腿走路。但如今,我们的产品出口到一些国家,而厂家的服务人员居然连商务签证都拿不到,必须定期回国办签证。如此“支持”中国车企走出去,无异于裸奔在国外市场上,国家尊严何在?

      在我们津津乐道于世界列强如何击败对手的时候,津津乐道于排序名次的时,在中国市场上的排序有多少人关注过?中国品牌的地位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我们能够拿得出手的前三强,从销量数据上看蒸蒸日上,但数据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甚至是命悬一线,谁来拯救你——中国品牌?

      

       

       

      (责任编辑:杨曼)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