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刘松
责任编辑:刘进
大众网记者 刘超越 单县报道
为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更精准的医疗服务,更好地诠释“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丰富内涵,近日,单县中心医院总医院组织发起了“单医支村”志愿服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医共体与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联动,优化资源配置及服务流程,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提高医疗效率与质量,促进医防融合,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构建更加紧密有效的医疗服务网络,让“群众健康有人问,住院有人管,出院有人访”,增强老百姓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单县中心医院党委书记万剑青表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群众就医都喜欢往大医院跑,由此形成了群众看病难的恶性循环。通过紧密型医共体改革和“单医支村”活动,把以往孤立的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室彼此紧密联结起来,织成一张为基层群众健康护航的大网,并在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动下,越发紧密和结实,打通服务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单县中心医院从各科室选拔163名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高、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组成第一批支村服务队,对医共体区域106处村卫生室开展帮扶支援。下一步,单县中心医院会加大支村帮扶力度,逐步实现对医共体区域所有村卫生室的帮扶全覆盖。
支村队员融入家庭医生团队,对辖区居民实行台账式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结核病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治疗效果,每一名支村队员都做到底清数明,定期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签约团队手中拿着所有服务工作台账,挨家挨户开展慢性病随访、疾病诊治、康复指导,真正成为了患者的“勤务兵”。
在诊疗服务过程中,支村队员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常规进行实地教学,乡医在实践中接受培训,诊疗能力有效提升,基层首诊的第一道防线不断巩固。
通过巡诊、义诊等服务,优质医疗资源得到有效下沉,基层专业人员“供给数量”“服务质量”明显增加。通过“单医支村”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医共体内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和县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两个下沉”,把单县中心医院医务人员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技、深厚感情留在了农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让群众在医共体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支村队员对所负责的村卫生室进行业务指导,为基层群众提供慢病管理、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服务,搭建起县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广大基层群众的纽带桥梁,全面提升基层健康保障水平。
单县中心医院院长时维贵表示,单县中心医院作为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院,将继续扛牢主体责任,选优配强支村团队,严格落实责任到人,通过“1+1+1+N”(一名县中心医院医务人员、一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一名村医管理N个签约对象)模式,实现县乡村“三医”联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县级医院专家的健康服务,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县中心医院支村队员的‘传、帮、带、教’,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传染病等疾病的防治指导、输液管理指导、用药指导、医共体政策宣讲等,我们卫生室的疾病预防、健康教育服务能力,村医的疾病干预、诊断、处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单县龙王庙镇戚集村卫生室村医单衍栋说。
“目前村里常住人口多少?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数多少?肿瘤病人有多少?外出就诊病人有多少?”每到一处,支村队员都详细了解了本村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情况、肿瘤发病率、外转率等现状,并在村卫生室进行了医疗技术帮扶指导,有效提高了村医做好急诊急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等疾病的诊断、处理、干预能力。
帮扶中,支村队员进村入户认真对村民询问病史,为村民测量血压、血糖,进行对应的健康指导和服药指导,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单医支村”工作政策宣讲以及家庭医生签约履约好处、健康知识等宣教。
“感谢县委、县政府的好政策,县中心医院的专家每个月都来我们村,在家里就能看病,对老百姓真是越来越关心!”村民对“单医支村”举措赞不绝口。
“我将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娘家’,努力工作,以‘主人’的身份尽职尽责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单县中心医院支村队员任丽颖说。
“说到医共体,老百姓未必都清楚具体含义。但他们都知道的一件事是,家门口就有专家门诊,再也不用跑来跑去了,这样一来,医共体的效果就达到了。”单县终兴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赵蕾感慨道。
沉下去,为基层注入“活水”,这并不是昙花一现,把“单医支村”成效固定下来,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把良好的管理理念、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良的工作作风留在基层,才是重点。下一步,单县中心医院将结合医共体对口支援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托起群众的“健康梦”。
初审编辑:刘松
责任编辑: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