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吕绍俊开始担任村里的“卫生委员”
董口镇吕胡同行政村在环卫治理中,发生了巨变
鄄城县董口镇陈马庄村,孩子们在宽阔的街道上滑旱冰
大众网菏泽3月8日讯(记者 刘 进)整洁的乡村街道、规范的绿化带,走进鄄城县董口镇,一幅整洁美丽的乡村画面在记者面前展开了。
目前,董口镇已形成一个“集中治理+市场运作”的环卫治理方式,今年内,董口镇依靠这种方式完成环卫改造的行政村将达到29个。
村里干净了,村民离文明更近了
戴着眼睛、满脸斯文的吕绍俊没有想到,自己在70岁时会成为村里的“卫生委员”。每天朝九晚五的八小时工作时间,一辆县里标准配置的环卫三轮车当做“专车”,去年4月村里环境卫生加速改造,吕绍俊就开始负责村里主要街道的清扫。吕绍俊说,最让他高兴的是村里每天都能保持干净整洁,自己的努力能出成绩。
在吕胡同行政村,粉刷干净的临街墙面,女真、月季等植株打造的规范绿化带,放眼望去见不到一片垃圾……这些乡村景象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吕胡同村村民对大众网记者谈及最多的是,乡村文明行动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董口镇33个行政村里,吕胡同村的基础建设并不算好。之前,杂物常年堆积街边、下雨天道路泥泞、垃圾随地丢弃,村民觉得“文明离自己很远”。去年以来,一场环境卫生治理行动在吕胡同村开展,从镇村领导带头,到村民自觉爱护环境,村里的环境面貌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变。
“大扫除”+市场运作,消除乡村垃圾“小长城”
吕胡同村是董口镇进行环境卫生治理的缩影。“我们做的努力要比别人高几倍,才能取得与他们一样的效果。”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说,董口镇是鄄城县的人口大镇,经济基础薄弱,涉及7万余人、33个行政村的乡村环境卫生改造,压力空前。
改造伊始,李玉如带领村镇干部做了统计,平均每位村民有两立方米的垃圾储存量,全镇7万人就形成了14万方的垃圾量,“这些垃圾足够铸成从董口到梁山的小长城”。这座“小长城”成为李玉如推进环卫治理需要跨越的第一个屏障,探索如何化解村民情绪,思考干部带头与村民自愿的尺度。经过半年的艰苦治理,在街边堆放了十几年的建筑垃圾被清走了,再也没有村民把新产生的秸秆堆放到街边。
集中“大扫除”形成了村貌整洁的雏形,李玉如探索了长效治理机制,让专业保洁公司接手村里的卫生清洁。村民自觉把垃圾放到家门口的垃圾桶,由“卫生委员”清扫街边的零星垃圾,保洁公司把村里的垃圾集中运到镇里的垃圾中转站,镇里再把垃圾运往县里的定点站。
目前,这样的垃圾清理与环境卫生治理模式,已经在董口镇的16个行政村施行。今年,“第一书记”帮扶的8个村庄、镇里重点治理的5个村庄也将加入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