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省立医院、省千佛山医院,我省4位爱心人士同时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救助远方的白血病患者。这四位捐献者分别来自德州、烟台、滨州、临沂,有的家人非常支持,有的则在家人的不同意下坚持捐献。据了解,一个省份同一天有4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此前国内还没有记录。 文/图记者杨芳实习生王新超
王文超:既然配上了,克服困难也要捐
昨日上午10点,省立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滨州90后小伙王文超克服“晕针”干扰,开始这一辈子都难忘的历程。刚当爸爸26天的他,面对妻子和父母的反对,只身来到济南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2年8月,王文超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那年7月,他在医院做护工,无意中听护士说起捐献造血干细胞可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便加入志愿者队伍。今年5月初,王文超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期间,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多次与王文超沟通和确认:“你愿意吗?”“愿意。”这是王文超始终不变的回答,他认为能配型成功帮助患者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他的愿意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妻子没出月子,岳母在照顾时不慎摔伤。这种情况下,王文超执意要捐,“虽然家里有难处,但相比而言,救人一命这件事更重要也更紧迫。”
昨日上午,王文超母亲在家忐忑不安,坚持到医院陪他,“不让她来,她在电话里哭了。”除了安慰家人,王文超躺在病床上心里难免有点紧张,“我一直晕针,捐献后就想早点回家,见到孩子。”王文超说。
张万明:等待7年,终于等到捐献机会
就在钟俊成的旁边,来自烟台招远的张万明,也开始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为这个机会,他已经等了7年。
今年45岁的张万明看上去挺瘦弱,可从2005年以来,他已无偿献血7000毫升,他是招远市财政局外聘专家组成员,负责工程造价评审等。张万明告诉记者,2006—2007年那会儿,他从电视上看到了很多关于白血病的报道,知道一个骨髓移植机会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新生的希望。“那会儿还有一个报道,就是尽管我们大陆人口众多,但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并不多,我们有些患者是从台湾找到的配型。”于是,张万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时就期待有那么一天,我也有机会救人。”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7年。今年4月份,张万明接到了当地红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一口答应下来。“我经常献血查体,身体条件不错;家里人也都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什么影响,非常支持。”6月26日,他来到省千佛山医院,注射动员剂,开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之前的准备。
王雷:既然给人希望,就不能让人再失望
在省立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另一位志愿者,是来自临沂的王雷,今年35岁,是一名退伍军人,目前在一家国企单位工作。2012年,身在东营的他接受了血样采集,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今年3月初他接到当地红会通知,血样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王雷当即决定捐赠。而妻子马女士起初并不支持,“怕对身体不好,留下后遗症”。经过王雷的开导,得知捐赠造血干细胞并不会对供者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后,马女士表示支持丈夫的决定:“既然让人家看到了希望,咱就不能让人家再失望,不来也得来!”昨天,接受采访的马女士说着说着就哭了,“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白血病患者做化疗,头发都掉光了,一想到 人家的痛苦,咱们既然能帮,就应当尽自己所能去帮。”王雷女儿今年7岁,虽然不懂捐赠造血干细胞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段时间受爸爸影响,也吵着要捐造血干细胞,要帮助别人。王雷的岳父说:“王雷愿意帮别人是好事,如果人人反对,谁还愿意捐献?患者怎么办?既然年轻人做了决定,老人就该全力支持。”
钟俊成:家人都不同意,他执意捐献
今年41岁的钟俊成来自德州乐陵,经营一家烧烤店。尽管店里有10名员工,很多活儿钟俊成还是亲自干。2013年10月,他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钟俊成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份,他正好陪一位贫血的亲属到济南军区总医院血液病科看病,看到了很多白血病患者,其中有不少孩子,“那些孩子还那么小,没有骨髓移植就没有一丁点希望。”他瞒着家人,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3月份,钟俊成接到了当地红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他的血样与一位白血病人配型成功,问他愿不愿意捐献。“我当时一口应下,很坚决。”钟俊成告诉记者,到这个时候,他还没打算把自己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告诉家人。但到了4月份,瞒不住了。他需要去德州市做高配,高配成功后还要查体。“不告诉他们是怕他们不理解,他们接触得少,以为是抽骨髓。”钟俊成说了配型的事情,果然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他们担心捐献会损害他的身体,或者会留下什么后遗症。“已经承诺人家了,给了人家希望,怎么能反悔?你反悔了,这不属于变相杀人吗?”钟俊成不顾家人的反对,6月26日来到了省千佛山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准备。
钟俊成告诉记者,当天他要捐献大约20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如果我救的是一位老人,我希望他能乐享晚年;如果是一个孩子,我希望他能展现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如果是同龄人,不管男女,我希望他(她)能撑起家庭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