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8月19日电(张伟) 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达到Ⅲ类水质目标,山东南四湖流域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治污难度举世罕见,因此,曾被专家学者称为“天下治污第一难”。
2002年,山东南四湖流域53条入湖河流鱼虾绝迹,湖区水质全面呈劣V类; 2010年,山东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常见鱼类稳定生长;2014年,山东省水环境质量连续11年明显改善,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标志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问题已基本攻克。
人工湿地、中水回用、水环境生态补偿……山东“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要求”,在时间上划定了“生态红线”,构建“治用保”系统推进的流域治污体系,以水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明显转变。
人工湿地造就生态水污染“过滤器”
临沂市武河湿地、泰安东平湖湿地、枣庄台儿庄运河湿地……在山东,这样的人工“地球之肾”各地市均已形成规模,在防治水污染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绿色生态作用。
临沂环保局局长赵志德介绍说,仅武河湿地就解决了临沂罗庄区、兰山区、高新区300多万人口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流经陷泥河、南涑河的发水净化问题,日可深度处理河道废水20万立方米,每年可消减COD2920吨,NH3-N292吨,节省潜水处理费用约3300万元。
“在入河口建个小型湿地,所有的入河口都要经过湿地净化。在河流上游的支流、小支流也建人工湿地,‘毛细血管’进‘小支管’的水是清的,大支流的也会是清的,大支流再进到干流也是清的。”赵志德说。
人工湿地的作用不仅是水污染防治,更增加了市民休闲场所,甚至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毗邻微山湖的台儿庄运河湿地虽在盛夏时节,却游人如织,赏荷花、尝湖产,尽享悠游之乐。据介绍,运河湿地东西绵延13华里,枣庄市环保部门采用“生态净化塘﹢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处理工艺,运河滩地实施退耕还湿,栽植荷莲、芦苇、蒲草为主共50多种湿地水生植物。枣庄市山亭区更是将月亮湾国家湿地建成了公园,总面积3.1平方公里,集展示、教育、旅游、娱乐于一体,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山东省已建成人工湿地120多处,总面积达23万亩,修复自然湿地80多处,总面积达24万亩。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河道,构建沿河环湖大生态带,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