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案组民警在广城村大街南的第一条胡同里发现血迹。(警方供图)
2010年1月,临近年关的一个寒冷清晨,一名男子被发现在原胶南市广城村204国道附近的绿化带内遇害。奇怪的是,现场有明显的打斗痕迹,但这里又可能不是第一现场,因为现场有一条长达300多米的拖拉痕迹。经调查,警方发现了三名嫌疑者,一个是遭死者砸门滋事的鞋店老板,一个是鞋店老板的邻居,一个是热心协助专案组调查的工友。他们都曾与死者发生过矛盾,都坚称此案与自己无关,到底谁在演戏?
案发
绿化带机井上的棉被
2010年1月25日,农历腊月十一。原胶南市经济开发区广城村的村民徐礼书像往常一样外出晨练,当他穿越204国道时,无意中看到路东侧绿化带内的机井上盖着一床棉被。这让几乎每天都从这里路过的老徐感觉很奇怪,他停下了脚步,慢慢走近机井附近去查看,发现机井有不少血迹,棉被虽然盖在井口上,但是明显突起大约50厘米高,好像井口里塞着什么东西。老徐硬着头皮上前将棉被掀开,发现一个人头朝下臀部朝上蜷缩着倒立在机井中。老徐顿时大惊失色,跌跌撞撞地跑开连忙报了警。
接到报警后,原胶南市公安局立即调派刑警大队、北京路派出所等大量警力赶赴现场进行调查。鉴于案情重大,青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也调派精干警力赶赴现场,会同原胶南警方成立专案组,全力展开调查。
专案组在现场经过初步勘查发现,这处机井的位置在原胶南市经济开发区广城村的村西侧、上海路东侧的绿化带内,是一处喷灌自来水井,平时很少有人前来。在机井东南侧的地面上,有一床军绿色棉被,棉被上沾染着些许血迹,而在距井口大约1.6米远处,民警在地上发现了一块染有血迹的红色砖块。
通过现场的情况来看,被害的男子疑似是被人塞进井内。经过法医的鉴定,死者的头部和面部有多处不规则伤痕,死者是被钝器多次击打头面部致重度颅脑损伤死亡。
此外,专案组民警在现场以机井为中心,向周边发散按厘米推进细致排查,很快又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在机井一侧,有一处比较细但是比较深的线状痕迹,从表面上看,像是用树枝等物体在地面上划过形成的,隐隐约约持续了300多米长。周边还断断续续地出现了轮胎印痕,与拖拉痕迹基本处于平行位置,边缘处还有呈滴落状的血迹。
这条300多米长的拖拉痕迹的终点,位于广城村大街南的第一条胡同里。这条大街是广城村的一条主干道,街两侧有不少商店。在拖拉痕迹的终点位置,专案组在地面、墙上发现了大量喷溅状血迹。通过对血迹的分析以及拖拉痕迹的综合分析,专案组确定,这处胡同才是案发的第一现场。也就是说,死者是在此处遇害,随后被凶手转移到绿化带内的机井处。
经过反复推理和分析后,专案组终于确定了地上拖痕的来源—— 自行车的支脚,也就是说,凶手在用自行车转移尸体时,没有将自行车的金属支脚收起,而是一直在地面上拖拉。
推理
纸上的犯罪嫌疑人
想破案,首先要确定死者是谁。1月26日,经过走访,广城村里不少人明确认出,死者是张银海。20多岁的张银海是众多在广城村住的外来务工者之一,他在一家装卸队当搬运工。此时,还没有人发现张银海失踪。
专案组经过对张银海在广城村的暂住处进行仔细勘查后,没有发现盗窃、抢劫的痕迹及搏斗迹象,也没有什么贵重物品丢失,也就是说,可以排除因钱财问题引起的案件。
20多岁的张银海还是单身,与其相熟的几名工友,都没有听说他有关系亲密的女性,或是与谁有感情纠葛。
只剩下因为矛盾引起的这一可能,但是通过走访排查,以及周边人对张银海的看法、印象,这种可能性似乎也不成立。在周边人看来,与其他人一样,张银海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他的脾气比较急,但并没有伤过人,平时爱喝点酒,“酒品”在有些人看来不太好,但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最多就是和别人吵几句嘴罢了。
究竟是什么人、又为什么要致他于死地?根据专案组掌握的各种细节信息,通过大胆推理和假设,一个犯罪嫌犯人的模糊形象、生活轨迹,大致出现在了纸上。
张银海年轻力壮,又是从事重体力劳动,身体素质很好,凶手能够将其击打致命,说明犯罪嫌疑人应该也是青壮年,并且体格健壮。
综合现场勘查及初步调查情况,第一现场处于胡同的隐蔽处,凶手将张银海的尸体从第一现场运至300米外抛尸,并在尸体上覆盖棉被,说明凶手对周围环境非常熟悉,很可能就居住在案发地点附近,或者在案发现场周边有落脚点,并且有自行车这一运输工具。
尽管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线索和证据,但是种种迹像表明,凶手极有可能与张银海有着矛盾,可能是为报复行凶。
一方面,专案组将现场棉被上提取的血迹送往青岛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进行DNA鉴定,同时,对案发现场周边区域进行走访摸排,了解案发期间出现的可疑情况,重点是家中有与现场运尸工具相符的自行车这一情况,并调取现场周边监控录像,力争发现有价值线索。
更为重要的是,全面调查张银海的社会关系,重点排查近期与张银海有过矛盾的重点人员。
排查
进入视线的三名嫌疑人
经过连续8天的摸排、走访,负责调查张银海社会关系的专案组民警逐渐将信息收集回来,经过逐条的梳理、筛查,最终确定了三条线索,也牵出了三名嫌疑人。
前两名嫌疑人与张银海的交集是共同发生的。根据目击者和知情人提供的情况,专案组还原了张银海死前的一些情况。1月24日晚,也就是张银海被发现遇害的前一天晚上,张银海曾与江平根、李金程发生纠纷。当晚6时许,张银海与工友吃饭时喝了不少酒,之后又去看别人打扑克牌。当晚10时许,喝醉酒的张银海在广城村大街上闹了事。
江平根的妻子在广城村大街上开了一家鞋店,夫妻俩平时住在店里,当晚10时许店已经关门,只有其妻子一人在家,江平根在外上夜班。喝醉酒的张银海来到江家的店门口,砸门说要买鞋。江家的邻居李金程被吵醒,看到张银海借醉惹事上前阻止。而江平根接到电话匆匆赶了回来。就这样,三人闹了一顿,但冲突没有升级,张银海离开了。可没多久,张银海再次返回鞋店,又称要买鞋,再度砸门滋事。江、李二人再次出来和张银海大吵一番,双方情绪都非常激动。两次争吵的过程中,引来不少人围观。
另一名可疑人员,是与张银海在同一装卸队的工友王德伟。40多岁的王德伟是菏泽人,自己一人在原胶南打工,妻子和孩子留在老家,和其他工人一样,他也是与别人合住,但是是自己住一个房间。专案组对王德伟并不陌生,一开始专案组走访排查了解张银海的情况时,王德伟作为工友就特别热情地协助民警,但是总是给人一种不自然、非常刻意的感觉。
王德伟与张银海的纠纷也是不久之前发生的。2009年12月份,王德伟与张银海等人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了争执,最后张银海和另一男子一起把王德伟打了一顿,但只是一般的打架斗殴,王德伟受了伤,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江平根、李金程、王德伟,经过专案组在已经掌握的线索基础上仔细分析,此案的真正凶手,极有可能就在这三人之中。但是,如何打开突破口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专案组对于1月24日案发当晚三人各自到底都去了哪、做了什么,按分钟进行梳理,对他们所说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都要逐一找证人、找证据进行核实。但三人1月24日晚10时前的活动,都能有人能够证明,随后都称回家休息了,江平根、李金程都只有家人可以证实,王德伟无人可以证实。三人都坚称自己没有作案,有人一定在说谎!
测试
测谎与物证的夹击
2月4日,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派出两名专业的心理测试人员,对三名嫌疑人进行测谎。根据之前了解的案情,专业民警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测谎问题,与三人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经过两轮测谎,案件终于出现了重大转机。在面对测谎民警提出的问题时,江平根、李金程两人在回答后,测谎仪显示二人的生理特征表现稳定,但是王德伟却有巨大的波动,测试结果显示王德伟的心理痕迹对知道张银海的死亡信息有强烈的反应,尤其对“张银海现在已经死亡”“张银海被人害死的”等案件相关问题显示呈说谎反应,王德伟嫌疑程度骤然上升。根据这一表示,测谎民警又迅速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测谎问题,对王德伟进行第三轮测谎,结果仍然显示其有说谎反应。
与此同时,负责排查的民警又有了一些线索。根据工友回忆,王德伟有一辆蓝色自行车,但是在1月25日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另外,民警在走访时了解到,王德伟的性格比较固执,容易记仇,爱钻牛角尖,一位工友甚至断言称张银海的死,王德伟难脱干系。
更为重要的证据是,此前专案组从棉被上提取的DNA 样本,在经过分析比对后,鉴定结果显示不是王德伟的,但是与王德伟合住者的DNA图谱一致,而这位合住者有多人能证明其没有作案时间。
种种结果表明,王德伟有重大作案嫌疑。在随后的审讯中,王德伟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对报复杀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农历腊月廿三小年这天晚上,原胶南下起大雪,民警找到了王德伟用来转移尸体的自行车。
真相
一场打架埋下的祸根
王德伟之所以要杀害张银海,就是因为2009年12月下旬的那一次打架。这次因琐事纠纷,张银海和另一人打了王德伟,王德伟一直怀恨在心想找机会报复。2010年1月24日晚10时许,他途经大街时看到正在与他人吵架的张银海,发现张银海喝醉了,感觉自己报复对方的机会来了。
在同行的工友离开后,王德伟在住处换上了一双棉拖鞋出门,拿着一根铁管守在胡同口的阴暗角落里。一二分钟后,张银海走进了胡同,王德伟拿着铁管迎上去与对方发生争吵,随即厮打起来,张银海被击倒在地。
见张银海倒地,王德伟先是将其拖到附近一处隐蔽处,然后回到住处推着自行车,随手拿了一床被子又回到张银海身体旁,将张银海包裹放到自行车后座上,推车来到204国道,原本想制造交通事故的假象,但是因故未能实施,随即将张银海运到东侧的绿化带内。此时王德伟发现张银海还在动,于是从地上捡起砖块再次击打对方的头部,用被子包着尸体往机井里放,随后将自行车锁在一处电线杆上。
2010年10月,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王德伟犯故意杀人罪,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