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一场特殊的集体婚礼在威海公园举行,12对“新人”的年龄在四十多岁到六十多岁,均为其中一方或者双方都有残疾。
因多种原因,这些“新人”结婚时不曾拍过婚纱照,也没有举办过像样的婚礼。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经过半年筹备,他们终于迎来这场“迟来的婚礼”,弥补了心中的遗憾。
“新郎新娘”们在志愿者的服务下走进威海林海公园拍摄外景。
在志愿者和市民的掌声中走过红地毯。
结婚几十年才披上婚纱穿上礼服
19日早上8点,在高区沈阳路一家酒店大堂里,12对身披婚纱、身穿礼服的“新人”整装待发。
你看的没错,他们不是新婚的小伙、姑娘,而是已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他们有的是一方有残疾,有的是双方都有残疾,尽管眼角爬上了皱纹,头发里添了银丝,皮肤上多了色斑,但每个人都难掩激动和喜悦之色。
为了这场婚礼,“新人”们都做足了功课。领带、衬衣、新裤、新鞋……希望自己更精神些,“新郎”苗延平花费1000多元购置了一身行头。“心情比当年结婚时还激动。”坐在轮椅上的苗延平说。
当天8点半,威租公司12辆装扮一新的出租车迎亲车队,接走了12对“新人”。“婚车”载着“新人”们先到林海公园拍婚纱照,然后驶过环山路,来到了婚礼举办地点——威海公园。
穿过红色的拱门,走上长长的红地毯,互带婚戒,喝交杯酒,切蛋糕……当天上午10点半,12对“新人”举行了一场盛大婚礼。
“他很早就偷偷报了名,但昨天才告诉我,这是个惊喜。”55岁的“新娘”宋彦笑着说,30年前结婚时经济条件不好,她和丈夫于静涛没有举办像样的婚礼,这次婚礼将给他们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组织方专门为“新人”定制了婚礼蛋糕。
现场的志愿者贴心服务。
欠妻子一场像样的婚礼一直让他们遗憾
在婚礼过程中,很多“新人”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第一次坐婚车,第一次穿婚纱,第一次举办婚礼仪式……这场迟来的婚礼,弥补了他们多年的遗憾。
“你穿上婚纱真美。我爱你。”拍婚纱照时,64岁的原所景坐在轮椅上,看着身着婚纱的妻子车伟兰动情地说。面对丈夫的夸赞,第一次穿婚纱的车伟兰羞涩地笑了。
当年原所景和车伟兰结婚时,仅有一张穿着普通拍摄的合影,时隔几十年经历这么隆重的仪式,大家心里都挺感动。“这些年辛苦你了。”原所景哽咽着说,37岁那年,他因为车祸坐上了轮椅,此后三年间,深感绝望他常摔饭碗、发脾气,妻子非但没有离开他,反而一直毫无怨言地陪在他身边,并悉心拉扯着孩子。对此深为感激的原所景常想,什么时候能补办一个像样的婚礼,以此来弥补一下自己对妻子的亏欠。
“新郎”刘旭光说,结婚时他已经肢体残疾,妻子穆爱丽则是个正常人,他们的婚姻遭到很多人反对。“大家都反对不说,我们两人身上也就40多元钱,什么仪式也没有。”虽然妻子从来没有提过,但刘旭光一直为不能给妻子一个婚礼、无法在婚礼上跟她说“爱你”遗憾不已。
本以为这个心愿无法实现,可他们却迎来这幸福的时刻。在他们心中,这次补办婚礼与当年举办婚礼的唯一差别就是,“在大半辈子相扶相持后,多了一份不离不弃的亲情。”
幸福的交杯酒。
爱心出租车队是“新人”的婚车。
一名残疾人的无心之言引来这场幸福之旅
当天11点半,集体婚礼结束后,环翠区助力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庚辉讲述了这次集体婚礼举办前后的过程。
他说,“补办婚礼”这一想法,最初是当天的“新郎”苗延平无意中提出来的。有一次,苗延平与市助力社工服务中心主任张军聊天,说起自己的心愿。他无意一句话被张军记在心上,张军随即与环翠区残联、环翠区助力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一起运作这件事儿。
从筹划到举办,这场集体婚礼历经了半年多时间。婚礼中,从化妆、婚纱、婚戒、婚礼仪式都由企业免费赞助,伴郎伴娘由志愿者担任。
“因为身体原因,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自己完成。”苗延平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么多好心人帮他们实现了愿望,这让他们感到无比温暖。
当天婚礼上,“新人”张英合和刘爱玲的儿子张珈源也到了现场,见证着父母经历的幸福时刻。“他们提前一天从文登区的家中赶到酒店,心情一直很兴奋。”张珈源说,他的父母一路走来十分辛苦,这场婚礼圆了他们的梦,让他们甜蜜了一把,肯定会成为他们日后最常念叨的事。(记者 记者 高杰 于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