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历史最佳 做好全运答卷 菏泽市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1-11-08 19:52:3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袁野 刘珂君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袁野 通讯员 刘珂君 菏泽报道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落下帷幕,菏泽运动健儿代表山东省参赛,交出了2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的历史最佳答卷。从2017年天津全运会的1银2铜,到2021年陕西全运会的2金2银4铜,菏泽竞技体育经历了一个周期的沉淀和积累,实现了全运会竞技体育金牌零突破,跑出了跨越式发展加速度。为深入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打造竞技体育新高度。

9月30日,菏泽市体育局召开第十四届全运会菏泽籍优秀运动员代表座谈会

  重大赛事跟踪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菏泽市委、市政府对全运会备战工作高度重视,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体育工作汇报,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保障全运会参赛备战工作。市体育局党组高度重视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制定专门工作方案,跟踪保障菏泽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菏泽市体育局党组成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靠前指挥,主要负责同志赶赴赛区督战,并现场解决具体问题,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教练员、运动员的参赛热情。本届全运会,菏泽共有23名运动员取得决赛资格,代表山东省参加了赛艇、皮划艇、国际跤、举重、自行车、滑板等10个项目的比赛,取得了2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1项第四名、1项第五名、1项第七名的好成绩,参赛运动员人数、参赛项目、获得奖牌数均突破历史记录。

  特色竞技体育发展新模式初步构建

  近年来,菏泽市立足全国“武术之乡”地域、人才优势,创新竞技体育跨项选材模式,夯实业余训练基础,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搭出了菏泽体育的高度和厚度。目前菏泽市已经形成了“以市体校为龙头、宋江武校和曹州武校为两翼,各级各类学校业余训练队伍为补充”的菏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全市业余训练规模常年保持在4000人以上,市级每年向上级运动队和高等院校输送人才140人,“武术+”跨项选材、联合培养、业余训练、向上输送……多元化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为菏泽体育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市体育局积极搭建分层分级赛事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模式。联合市教育局每年组织开展全市中学生运动会、全市中小学“五人制”足球联赛、全市中小学游泳联赛等涉及篮球、足球、游泳、田径等十余种项目的比赛活动,带动全市中小学3000名运动员参赛,促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

十四届全运会赛艇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决赛,菏泽市体育运动学校输送运动员刘威、许华伟协同山东队队友率先冲破终点线,为山东代表团斩获本届全运会第26枚金牌

  政策引领夯实竞技体育发展根基

  市体育局通过完善奖励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下发了《菏泽市参加重大竞技体育比赛奖励办法》,明确取得重大竞技体育赛事荣誉的运动员及其教练员的奖励标准,同时为引进做出重大贡献的临时、外聘教练员开通“绿色通道”;通过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练员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宋江武校、曹州武校、单县一中等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聘请高水平国家级教练员前来任教;通过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2个、市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1个、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23所,共有注册运动员1202人。

  下一步,菏泽市体育局将以本次全运会佳绩为起点,继续立足优势,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合理配置全市竞技体育资源;深化训练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积极推进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探索与菏泽学院共建“武术+研究院”,推动体育产学研齐抓共进,为体育项目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大力弘扬敢于争先、勇于突破的菏泽体育精神,咬定目标凝心聚力,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创造更多的“菏泽之最”“山东之最”,为突破菏泽后来居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初审编辑:徐德波

责任编辑:刘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object HTMLUListElement]
    [object HTMLUList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