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书记”李玉如要把贫困村建成“美丽乡村”

2017-11-29 06:42: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进 潘涛

  编者按: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为反映山东脱贫攻坚进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和英模人物,为脱贫攻坚提供信心支持与精神动力,自即日起,大众网推出“脱贫攻坚在山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脱贫攻坚在山东”系列报道④

  “扶贫书记”李玉如要把贫困村建成“美丽乡村”

  大众网记者 刘进 潘涛

  初冬时节,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李玉如正带领全镇400多名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扶贫车间创始人,这段时间,李玉如向全镇党员干部讲解的重点,是十九大报告中的“扶贫”新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他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产业让贫困户脱贫,同时要把贫困村建成“美丽乡村”,在振兴乡村的路上,立志要探索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蓝莓种植基地,是董口镇新引进的扶贫项目 

  产业项目接地气,精准扶贫引出“活水”

  11月中旬,初冬的董口镇依旧一片繁忙景象,全镇首批300多亩金银花,刚刚被栽进地里。这是李玉如新引进的产业扶贫项目,他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结合,通过土地流转,计划把董口镇打造成金银花中药材基地,“将来要种1万亩,而现在全国的种植面积不过60万亩。”

  “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的论述,给李玉如做好扶贫工作更多信心。这些年,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引进产业扶贫,他已经在扶贫的路上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路子。

  掏出手机,简单点击,李玉如就能查看一组组监控视频,视频显示的是一个个生产车间,工人们在紧张劳作。这样的“扶贫车间”在董口镇有39个,根据监控,李玉如第一时间能掌握贫困户就业的情况。

  在董口镇后宋楼村的扶贫车间, 45岁的贫困户宁青霞,与其他20多名工人有说有笑,将一缕缕发丝编织、分装。“我家就在车间后边,年纪大了出去找不到工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如今宁青霞已经成为车间技术主管,每月能稳定拿到2600元。更让她舒心的是,车间窗外的三间小屋就是她家,顾家、挣钱两不误。

  建立扶贫车间,是李如玉的创新之举。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不起眼的“村内车间”,真正激发了贫困户的活力,一个个具有本地特色的扶贫产业项目发展起来,一张张坚实的扶贫网编织起来。“产业在脱贫攻坚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有了岗位,贫困户才能自力更生,才会有更大的‘获得感’。”短短两年时间,董口镇的33个行政建起了39个扶贫车间,直接就业和辐射带动就业5662人,其中贫困人口2112人。

  在董口镇金庄村,200亩的蓝莓种植基地已经初现规模,这是董口镇产业扶贫的最新成果。同样是产业扶贫,种植基地与扶贫车间一样,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基地最多同时接受70余人就业,涵盖40%以上的贫困户。”李玉如说,200亩基地的产值非常乐观,“一村一品”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措施,作用不断凸显。

李玉如在他创新推出的“扶贫车间”,与在此就业的贫困户交流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脱贫之路变“通途”

  作为基层干部,李玉如对报告中提到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印象尤其深刻。李玉如说,在未来的扶贫道路中,扶志、扶智是他扶贫工作的重心,激发贫困户的活力,要靠接地气的本地特色产业,将精准扶贫工作变成一汪活水。

  建设“扶贫车间”过程中,除面临资金、招商等问题,李如玉最大的困难是贫困群众没有技术基础,工作速度慢,产品质量差,给老板造成损失的同时,更是打击了贫困户的自信心,厌工、弃工现象时有发生。“扶志”便成为了李玉如开展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

  今年46岁的郝桂荣,身高不足一米五,身体也严重变形,生活十分困难。村干部介绍她到本村的扶贫车间加工电子数据线。但她学了一个月,一直学不会,一气之下,哭着辞工回家。“俺是个废人,啥也学不会,你就别操俺的心了,穷死、饿死俺也认了。”面对来做思想工作的李玉如,她不仅这么说,甚至躲着不见人。但李玉如无论如何都不放弃。“有空就找她谈心,夸她饭菜做得香,家里收拾得干净,衣服做得周整,鼓励她重拾信心后,再让她重返车间干活,并安排专人手把手地教她。”李玉如的坚持取得了成效,经过三个月的勤学苦练,郝桂荣不仅技术娴熟,还成为了该车间的技术主管。

  在扶贫工作中,“扶智”同样是精准扶贫工作持续散发活力的根本。“没有生活技能,咱就培训技能。”李玉如说。邢屯村聋哑妇女曹爱芹,丈夫长年有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两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为鼓励她到扶贫车间做工,李玉如请来了懂哑语并且技术熟练的师傅,手把手把她带成了一名技术娴熟的工人。而目前,全镇的七名贫困聋哑人都成了扶贫车间的技术骨干。

  “先‘扶志’,再‘扶智’,贫困户真正的站直了身板,有了生存技能,脱贫自然水到渠成,有了可持续性。”李玉如说,目前,董口镇还有1700多户贫困群众、3359个贫困人口,这些都是“难上加难、苦中加苦、贫上加贫的人口”,任务依旧十分艰巨,但他满怀信心。

  他说,十九大的召开,让全镇的脱贫工作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接下来,他将加大全镇扶贫干部的扶贫作风、扶贫本领、扶贫情怀的建设,进一步认真落实好国家扶贫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同时利用好扶贫工作中的经验,针对特殊困难群体采取更加有力的帮扶措施,坚决不落下任何一个人,达到如期脱贫的目标。

  把贫困村建成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有力量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大战略,这也是李玉如最近一直在学习、探索的重要事宜。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引进产业,使镇里的省级重点贫困村摘了贫困帽后,能依靠产业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实现振兴。”李玉如说,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他将按照山东省美丽乡村的标准,对镇里的村庄进行提升改造,使各个村庄发展自己事业,提升乡村面貌,发展乡村民主,提高村民素质,使乡村更加宜居。

  李玉如说,通过学习十九大精神,他看到“乡村振兴”的巨大力量。下一步,他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打造政府与百姓、党员与群众“乡村振兴”动车组,让他们都“动起来”,实现真正富强。

责任编辑:杨叔玲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