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连续聚焦菏泽:头版点赞牡丹产业,专题关注曹县汉服

2024-08-17 10:06:22 来源: 东岳客 作者: 侯琳良 王沛 李蕊

  近年来,菏泽市通过发展牡丹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融合,蹚出了一条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新路径。曹县汉服更是异军突起,爆火出圈,并形成集原创研发、设计制作、网络营销等于一体的汉服产业链,引得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

  8月16日、17日,人民日报连续聚焦菏泽,头版点赞牡丹产业,专题关注曹县汉服。

  山东菏泽做好特色文章——

  深耕牡丹产业 助力富民兴城

  本报记者 侯琳良 王 沛

  一座城,因花而兴。山东菏泽,“富民之花”精彩绽放。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菏泽市调研,对菏泽发展牡丹产业、探索牡丹加工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菏泽干部群众深挖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推动牡丹种植、加工、商贸、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从一朵花到一条产业链的美丽蝶变。2023年,菏泽牡丹产业实现总产值108亿元,直接带动逾10万人就业,间接带动约50万人就业。

  如何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沁着花香,行走菏泽,答案愈发清晰。

  种好一朵花,培育大产业。

  “过去,牡丹生长在大田,一年只开一次。”在菏泽市牡丹区,菏泽谷雨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立介绍,“如今,通过选育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菏泽牡丹已实现四季供应。”

  走进公司温室,盆栽牡丹一株一盆,个头均匀,小巧精致。封膜、垫纸、护枝……工作人员忙着打包装箱。电商平台上,四季盆栽牡丹俏销全国,成为千家万户的案头“新宠”。

  在菏泽,牡丹产业持续壮大,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种植程度不断提升——40余万亩种植面积,30余处标准化种植基地;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培育新品种数量占国内总量80%;苗木出口量占全国90%。

  用好一朵花,延伸产业链。

  15颗牡丹籽能产1滴油。菏泽推动牡丹籽油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菏泽全面开发牡丹价值,一朵花长成一条产业链。

  “牡丹浑身都是宝。”菏泽尧舜牡丹产业集团董事长张防指着展厅里琳琅满目的牡丹系列产品一一介绍: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牙膏……10年时间,尧舜牡丹的产品从七八个发展到140多个。

  目前,菏泽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发展到120余家,260余种产品远销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笔尖飞舞、勾勒涂抹,菏泽巨野县麒麟镇一家书画院内,农民画师们正潜心创作工笔牡丹画。“农忙时耕地,农闲时作画。这些画一幅少则卖到200元,多则上千元。”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介绍,全县2万余人从事书画产业,2023年创作作品120余万幅,综合产值超20亿元。

  蓬勃发展的牡丹产业,助力菏泽加快释放发展潜力。2023年,菏泽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4亿元。今年上半年,菏泽地区生产总值2390亿元,同比增长6.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们将进一步稳种植、深加工、塑品牌,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让牡丹产业造福菏泽。”菏泽市委书记张伦表示。

  《人民日报》(2024年8月17日 1、6版)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身穿汉服,头戴牡丹簪花,行走的“国色天香”,成为近来菏泽独特的一景。8月16日人民日报发布专题报道,关注曹县汉服。

  华服古韵起新潮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传统服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学气韵。从博物馆里的展陈,到舞台艺术的呈现,再到当代生活的融合……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并热爱传统服饰,赋予传统服饰旺盛的生命力,丰富拓展国风国潮的当代表达。本版“Z世代中国风”栏目推出特别报道,关注年轻一代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创新,感受Z世代蓬勃的创造活力、强烈的文化自信。

  ——编 者

  传统服饰爱好者刘静茹——

  爱上汉服,始于“颜值”终于内涵

  本报记者李蕊

  乡村是文化的土壤,文化是“千村千面”的核心,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是“双向奔赴”的过程。

  近年来,菏泽市委、市政府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中,坚持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制定出台了《菏泽市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2023-2027)》《菏泽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1—2030年)》等系列文件,坚持“一核引领、两带串联、七区支撑”的文化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立足“红色、黄河、牡丹、水浒、非遗、祖源”六大文旅IP,从顶层设计上系统谋划推进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发展,不断擦亮“一都四乡”靓丽名片。

  “咚咚哒……”伴随音乐节拍,视频里,梳着高马尾,穿着白短袖、牛仔裤的一名姑娘出场。忽地,她摇身一变,换了模样——绾起发髻,化好妆容,着一袭唐裙,衣袂随步伐轻摆,一颦一笑,明媚动人。

  在山东曹县,记者见到了这个视频中变装的姑娘。她叫刘静茹,出生于2006年,是曹县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学生。

  最近几年,曹县汉服产业快速发展,国潮风也吹进了校园。第一次见到穿着汉服的学姐时,刘静茹的眼睛发亮:“社团招新时,她们身穿不同风格的汉服走在校园里,深深地吸引了我。”

  刘静茹对传统服饰的热爱,始于“颜值”终于内涵。起初,她只是被服饰外在的色彩、形制所吸引,但加入汉服社后,她逐渐开始了解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之美。“不同朝代的服饰有不同的特色,我喜欢唐制服饰,大气飘逸,优雅华丽。”刘静茹说,“了解传统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学习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了解到唐制服饰的风格特点与唐代繁荣的经济、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息息相关。”

  服饰是文化礼仪的载体,与传统服饰结缘后,刘静茹不仅会根据服饰,模仿各时期人物的妆容,还会学习相应的礼仪规矩、形态举止。“比如,‘叉手礼’是唐代常见的一种礼仪,用来表达尊重和敬意。”她将两手交叉于胸前,身体微微前倾,“左手要握住右手,右手大拇指则要上翘。”

  越了解,越热爱。渐渐地,刘静茹萌发了一个想法:要将传统服饰之美传播出去。组织“汉服游”进景区、编排系列舞蹈节目……一到节假日,刘静茹便和汉服社成员们到附近的景区进行展演。“闲下来时,我喜欢琢磨每一个动作细节,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汉服。”刘静茹说。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传统服饰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最近一年,我看过不少网络博主拍摄视频,穿着传统服饰变装、踏青、旅行,我也在学着制作这类视频。”刘静茹滑动手机屏幕,展示拍过的视频,“你看,最近马面裙爆火,我就拍了一条变装视频。我是初学者,水平还得再提升呢。”

  “我希望更多人看到,传统服饰不仅仅是漂亮的衣服,背后还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刘静茹说。

  《人民日报》(2024年8月16日 10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黄亚敏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