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

新闻热线:0530-5122000

通讯员qq群:162622105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重磅专题 > 2013专题总汇 > 平安鄄城 > 图片新闻

鄄城一男子意外坠入7米深井,不幸身亡

2012-09-29 08:27:00 作者:景佳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又见机井吞人悲剧。27日早晨6时许,鄄城县城关镇一青年男子坠入7米深井,鄄城消防奋力营救,但由于其落井时间太长,救出时已不幸身亡。这已是鄄城消防大队在本月遇到的第4起人员落井救援事件,参与救援的消防人员称,这些伤人机井的共同点就是机井口裸露且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

    鄄城消防人员在现场进行抢救

     

        本报鄄城9月28日讯(记者 景佳) 又见机井吞人悲剧。27日早晨6时许,鄄城县城关镇一青年男子坠入7米深井,鄄城消防奋力营救,但由于其落井时间太长,救出时已不幸身亡。这已是鄄城消防大队在本月遇到的第4起人员落井救援事件,参与救援的消防人员称,这些伤人机井的共同点就是机井口裸露且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
      27日早晨6时,鄄城消防大队接到报警,鄄城县城关镇于营村一青年男子坠入农田机井。消防大队迅速出动一辆抢险救援车7名官兵赶赴现场进行营救。6时10分许,消防人员到达现场侦查发现,井口直径大约有45厘米,水面距井口大约7米,落井男子头部在水面上但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其父母已赶到现场,悲痛万分。
      据村民介绍,该男子坠井已经很久,起初还有微弱意识,村民组织自救未果随后报警。消防官兵紧急制定救援方案,根据以往多次处置此类落井人员经验,最后决定利用救援绳配合多功能挠钩救人的方案。由于多功能挠钩接杆只有两米多长,只能利用救援绳与挠钩连接施救,救援员用救援绳同时连接了两个挠钩进行施救,以防救援过程中意外脱钩。
      经过一番努力,两个挠钩终于同时钩住落井人员上衣,由于该男子卡得太紧,消防人员只能一起用力,慢慢把男子拉出井外,但由于落井时间太长,救出后该男子已不幸身亡。
      该男子为于营村村民,今年29岁,意外坠井酿成悲剧。
      据悉,这已是鄄城消防大队在本月遇到的第4起人员落井救援事件,这些吞人机井共同点就是机井口裸露且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
        
        鄄城9月份机井吞人事件回顾

          
      ★9月4日上午,鄄城县引马乡张堂村一女童跟妈妈下地干活时,不慎坠入井中,好在发现及时,消防员赶到后及时将其救出。
      ★9日9日下午,鄄城李进士乡芝麻刘庄村一名患有智力和语言障碍的男子意外坠井,由于落井时间太长,经医护人员急救无效死亡。
      ★9月16日,鄄城县彭楼镇王集村一男子不慎坠井,村民将其捞出时,男子已经死亡。
    □记者调查 鄄城机井缘何屡次上演悲剧 机井频“吞”人,多因管理缺失 本报记者 景佳
      血淋淋的事件若不引起大家足够重视,悲剧还有可能继续上演。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机井,为何连连伤人,还有多少“吞人”的机井存在,到底归谁管理?
        机井规格不一
        管理比较松散

      据菏泽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全市机井保有量为13.8万眼。关于无井盖的“敞口井”数量,初步估计,至少超过两成。
      据介绍,菏泽市现存的机井,有些是政府部门拨专款修建的,也有村民自发建设的。一般省级专款修建的机井,规格相对比较高,防护措施比较完善,不仅井口加高井台,还盖有盖子,不少还专门修建“防护室”。
      而村民自发修建的机井,相对比较简单,不少都没有井口盖,即使当初修了井盖的,一段时间后,井盖常常不见踪影。
      据了解,在菏泽农村,机井实行谁投资、谁使用、谁管理的办法,机井的管理和使用,大都是村民自己说了算,管理比较松散。政府投资修建的机井,管理和使用权也都在村民手里。村民图用着方面,大都敞着口,少有人顾及安全隐患。
      另外,由于农村机井打井技术比较简单,加之,早些年也没有什么限制,农村机井越打越多。
        建议盖上井盖,
        再竖个警示牌

      针对机井频频“吞人”问题,消防人员提醒广大群众:农田机井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人员失足坠井让悲剧一次次上演。
      这些为灌溉农田而设置的机井屡次“吞”人,根本原因在于机井管理不善。菏泽市水利局的工作人员提出几种简单有效的办法:
      一是打井时加高井台,再盖上井盖;二是在井边竖一个警示牌;三是做好给机井上锁,由专人统一管理钥匙,确保用完锁上井盖。 
      而对于已经荒废机井,一定要及时封填,封填废井一定要用碎石子和水泥浆,虽然费用高些,这样才结实。

     

    (责任编辑:刘嵩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嵩岳


相关阅读:


新闻热线:0530-5122000 新闻邮箱:dzwhzjzz@126.com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网友热帖

重磅专题

记者调查

论坛热帖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3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