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鲁锦董事长赵丹在车间里检查正在织造的布
乡韵鲁锦展厅里的锦品
成品展示
织出来的牡丹作品
鲁锦面料衣服上的盘扣
车间里工人在加工家纺
晾晒的鲁锦布品
大众网菏泽11月10日讯(记者 李欣)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创新、精益求精相连。一生专注做一事,就是工匠精神。
从老粗布到鲁锦
鲁西南民间织锦简称"鲁锦",是以鲁西南地区为中心,带有鲜明的齐鲁文化特色的山东民间纯棉手纺织物,旧时民间通称为"老粗布、家织布、手织布",是勤劳智慧的齐鲁劳动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汉族民间工艺。
锦在最权威的由中国纺织工业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联合编写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原文是"锦是以彩色的丝线用平纹或斜纹的多重或多层组织,织成各种花纹的精美织物。就是说,锦是非常豪华贵重的丝帛,其价值相当于黄金,在古代只有贵人才能穿得起,所以用'金'字与'帛'字组成锦字。
"鲁锦织造技艺"于2006年山东省鲁政法149号文件认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技艺在2008年国务院发19号文件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道老粗布好 但不愿买
菏泽市乡韵鲁锦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丹向记者介绍,乡韵鲁锦成立于2007年5月份,实际上开始关注鲁锦是在2009年。赵丹说,原来老百姓叫手织布、老粗布,拿一块家里织的手织布大家都说好,真正让消费者拿钱买时,却没人买。当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点原来一直放置的老粗布,觉得老粗布不上台面,人们还是喜欢精织布。
老粗布原材料环保,手纺纯棉纱线,但是织布时棉纱太软没法织,只能用面浆浸过才能织,用手工操作木头的织布机织出的老粗布花色陈旧、手感较硬,一直到现在,提起老粗布,还是会给人一种硬的感觉。所以,尽管有人觉得老粗布好,但是还是缺少市场。
把老粗布做成锦品
2007年,乡韵鲁锦公司刚刚成立,参加展会时没有资金租赁展位,只能找人在展会上披着布走给大家看,在全国各地的展会上到处披着布展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在展会上的观察了解,赵丹发现,传统式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行了。“传统的生产模式,现在的人是不认可的,消费者不买账,你再生产也没有人用。”赵丹说。
“消费者不买账的原因包括两点,一是质感不好,二是花色不好。想要把这两点改进,就要改变制造方式。改进的唯一方式就是,用现代的机械代替手工。第一,降低了成本。第二,提高了工艺。这是改造的唯一一个办法。”
锦品就是做精做细
鲁锦的原理就是手织布,或称老粗布。老粗布给人的印象就是粗、硬,花型很老、土,而且丑,那么如何把它做成锦品?赵丹说,就是把它做精做细。掺进现代科技和现代设计理念,现代科技把制造工艺改变,用机械代替手工;现代设计理念把原来陈旧的花式去掉,设计出适合现代人消费的产品。改变之后做精做细的布品就称之为了锦品。
“在古代,锦品作为贡品,而现在,锦品是高端人群的消费品。以前的老粗布变成现在的锦品,就是因为做精做细了,不论是工艺还是原材料,都更适合现代人消费。”
优胜劣汰 坚持做精品才能生存下去
2005年,制造鲁锦的公司在济宁和菏泽大约有15家左右,到现在,只剩下了包括乡韵鲁锦在内的两个。优胜劣汰是必然的生存法则,按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做不起来,刻意压低价格,在工艺和原材料上偷工减料更做不起来。
“往前推10年,在滨州,做老粗布的企业有1万多家,从业人员不低于20万人。从2014年到2016年的两年之间,规模缩小了一半。因为使用的原料大部分为再生棉,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淘汰掉了。”
知道什么是锦品 就不该造假
自然生长的最好的棉花是20元1斤,而质量差的再生棉只需要4-5元1斤。赵丹坚持使用最好的自然生长的棉花纺织的纱线,用不含甲醛的生物染剂染色,用传承下来的传统的手工艺织布,但是用机械的方式代替手工,产量高、成品低。赵丹坚持不走批发市场,在全国建立专卖店,市场发展虽慢,但比较稳定。近几年生意不太好的情况下,也在坚持着走这种模式。
在低端市场上,号称是鲁锦的产品,一件衬衣只卖二三十块钱,赵丹说:“按照正规的成本和生产流程是制作不出来的”。市场定位不同,乡韵鲁锦坚持走中高端路线,按照自己的模式生产、发展。赵丹说,消费者购买鲁锦的消费理念就是低碳、有机、环保,如果抓住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就抓住了市场。
熬着,将工艺传承下去
“熬着,挣钱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这项工艺传承下去。”
从6月份到11月份,棉纱每吨涨3000多元,人工费也在涨,但是成品价涨不上去,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赵丹说:“只能坚持干下去,如果不干了,这个行业慢慢就会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