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杨永生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
站在荣誉奖牌下,杨永生直言要做的还有很多
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的牌子放在桌上,杨永生说既是肯定,也是鞭策
大众网菏泽11月1日讯(记者 苏龙生)走近郓城县司法局唐塔司法所,两排绿色植物生机盎然,办公桌一尘不染。“都是所长杨永生拾掇的,利索的人才能干调解的事儿。”唐塔街道法制办主任宋体利说。
杨永生现任唐塔司法所所长、镇调委会主任,自2001年接一纸调令后,杨永生已在基层这片“战场”“排雷”15年。
多走访、广排查,建立矛盾调解网络
“几年不见,头发都白了,看来你是操心操大了”。走进唐塔司法所,尚未见到杨永生,记者就听到有人感慨道。说话的是郓城县王庄社区居民张向军,他与杨永生相识数十年,几年未曾谋面,杨永生花白的头发还是让张向军有些吃惊,“知道基层工作难干,要不然头发能白成这样?”张向军说到。
让杨永生白了头发的,是唐塔街道4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8万余居民。近些年来,随着郓城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如何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基层维稳作用,促进郓城县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成为摆在杨永生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多走访、广排查,建立调解网络”,是杨永生为基层调解工作开出的第一道“药方”。 杨永生从事司法调解工作以来,在全街道39个行政村、12个社区居委会分别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坚持每月召开治调主任例会制,增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力度。现唐塔街道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52个,其中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6个,人民调解员182人,矛盾纠纷信息员3人。
广结网,好捞鱼。杨永生编制的调解网络,触角遍及全镇各个角落,隐藏在基层群众中的众多矛盾被他一一揪出,数年之间没有一起民事案件“漏网”转为刑事案件。
2012年9月16日,原郓城镇范周楼村村民丁修长与邻居李相辰因宅基地发生纠纷,双方态度冲动,事态激化。杨永生闻讯后,带着土管所、村委会等部门的同事及时赶到,果断控制现场,避免了双方的械斗。随后通过调查核实,摸清矛盾根源,找准解决途径,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反复协商,终于达成和解协议,接着带领人员为他们测量、拉线、勘定边界,一起错综复杂的宅基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勤总结、重力度,人民调解工作也是生产力
“勤总结、重力度”,是杨永生为基层调解开出的第二道“药方”。
杨永生说,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纠纷发生的范围、主体不断扩大,纠纷类型也不断复杂化,过去那种两头哄、双方瞒、压住问题的做法行不通了。要理清矛盾、防患于未然,必须不断总结矛盾类型,把握重要节点矛盾规律,提前布控,提前化解。
长期的基层工作,杨永生总结出,每逢重大节假日,婚姻、恋爱纠纷较多;秋冬交替农闲时节,建房、宅基地、农作物纠纷较多;春节前后,供养纠纷较多的矛盾规律。针对此情况,杨永生带头组织基层调委会,深入实地、深入矛盾高发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排查和访问,防微杜渐,有效避免纠纷的发生。
杨永生称,按照现阶段的矛盾调解部署,小的纠纷一般都在村民调委会就能化解,等矛盾移交到唐塔司法所的,多数情况下当事双方已经势如水火。针对此情况,调解人员必须增强矛盾纠纷解决力度。按照案件处置程序,疑难案件杨永生一旦接手,便组织专人迅速介入,迅速理清事件起因,化解矛盾,攻心为上,用心宣传法律政策,提升当事人的法律意识,防止矛盾激化,力保纠纷的圆满解决。
自2001年任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以来,杨永生主导纠纷调解1660余起,其中直接参与纠纷调解450余起。回望15年的工作经历,杨永生意识到,人民调解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街道党委、政府了解民情、掌握社会动态的重要渠道。杨永生经常告诫身边同事:“毫不不夸张地说,人民调解工作也是生产力!”
以点带面,品牌调解工作室成立促成矛盾化解
唐塔街道紧邻郓城县中心,辖区内产业众多,矛盾类型复杂。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及时化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2012年7月,郓城县司法局成立了以杨永生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杨永生始终坚持 “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宗旨,着力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调解品牌。4年间,杨永生成功主持、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调解协议履约率100%,防止民转刑案件5起,解答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发放“六五”普法宣传材料3万余份,街道无恶性群众性事件和无恶性民转刑案件发生,基本形成“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态势。
因工作成绩突出,杨永生所在的调解委员会2013年被国家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杨永生所在的司法所2013年被省司法厅评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2014年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十佳司法所”,荣立“全省司法行政系统集体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