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村民需要将劣质的半夏挑选出来
借助电商销售中药材
货架上摆放着各种产品
大众网陇南6月24日讯(记者 张鹏)有规模才能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价格。近年来,陇南积极引导中药材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合作社发展迅速,初步形成生产规模。而位于西和县城南部的何坝镇安峪村的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典型。
抢抓资源优势精准扶贫 去年总交易额达3200多万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耕地面积达60万亩,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半夏之乡”。为了整合资源优势,何坝镇于2012年成立了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村民集体发展。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在发展中,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抢抓脱贫攻坚机遇,采取企群共建和电商扶贫的帮扶模式和生产发展带动、电子商务带动、金融贷款带动的带富模式,带动全镇120户贫困户脱贫,有效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发展中,合作社采取“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措施,带动周边16个村760户中药材种植大户种植半夏、牛蒡子等中药材7000余亩,并用运电商网络营销方式,实现半夏、牛蒡子等中药材网上销售2450万元,有效农户收入水平。
记者了解到,2015年7月,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注册资金500万元,经过近1年的发展,社员已发展到7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社员214人,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良种引进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在过去的2015年,合作社总交易额达3200多万元。
“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 带动120户贫困户增收发展
采访中,李元告诉大众网记者,何坝镇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与农户合作,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聚集起来,不断扩大中药材基地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带动农户发展。同时,对农户、社员种植的半夏进行统一收购,由合作社加工分类后销往全国各地,有效保障了农户利益。
赵玲(化名)是何坝镇安裕村的村民,丈夫和儿子都外出打工,留她自己一个人在家中,由于没有什么工作,所以在农作物生长期间经常会出现无事可做的情况。“现在好了,在合作社干活,一个月还能整个1000多块。”赵玲告诉大众网记者,她刚到合作社工作有20多天,负责挑出劣质的夏中,每天工作8个小时,能有60元左右的收入。
像赵玲一样,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向贫困户提供良种、吸纳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等方式,带动120户贫困户增收发展。西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元告诉大众网记者,2015年,在合作社务工贫困人口收入达38.4万元,26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目前,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一个能示范和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亮点”和“窗口”,在西和中药材种植异军突起的大潮里树起了致富带动的新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