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剥蒜苗的沙土集村村民邱守柱,今年已经68岁了,他从3月中旬开始就一直在这里工作。这个老实纯朴的农民一直和老伴靠种地生活,家庭年收入还不到3000元。“俺和老伴这么大年纪了,出去打工哪家要我们啊?现在镇上给我们联系了这家企业,离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在家门口摘摘菜就能挣钱。”邱守柱说,他掐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他们老两口一天大约能剥200斤蒜苗,每斤给9毛钱,一天能挣到180元左右,干两个月就能挣到1万元以上。像这样的活儿,他们今年能干上半年左右。
“我们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是把蒜苗、芦笋、菜花、胡萝卜、黄秋葵等蔬菜冷冻后出口到西班牙等地,镇政府帮助我们联系到了这些不能外出打工的群众,主要干些蔬菜摘捡、剥皮的活儿。”维特食品有限公司蒜苗加工点的负责人陈诚魁介绍道,他们这个点上雇佣的200余名员工中,有一半以上是贫困户,有了家门口的这份轻松的工作,他们每年的收入能突破2万元。
产业扶贫是沙土镇脱贫攻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维特公司这样的加工点,在沙土镇还有3个,总计有700余人。“我每天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在沙土镇魅力尚针织有限公司生产线上,记者见到了46岁的王尹楼行政村村民孙爱云,“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外出打工已没有优势了,镇里大力发展企业,让俺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啊,再说,这样我们还方便照顾家庭啊!”如今在沙土镇,像孙爱云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企业的生产工人,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沙土镇党委书记李希靖告诉记者,扶贫既要“输血”,但更重要的是要“造血”,实施产业脱贫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扶贫手段,是增强贫困人口“造血”功能的关键。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沙土镇以食品加工产业为载体,按照“镇园合一、产城一体、以人为本、生态为先”的理念,精心谋划产业扶贫布局,因地制宜引导和扶持贫困村、贫困户着力发展芦笋、甘蓝、山药、胡萝卜、香葱以及花卉、苗木、林果等特色农业。同时,沙土镇注重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土地托管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把更多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
李希靖介绍,今后,沙土镇将突出产业特色,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重点打造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食品特色小镇。同时,并进一步创新扶贫方法,积极探索实施农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发展新路子,实现扶贫资源的滚动发展,使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