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菏泽5月6日讯(记者 郭豪 刘进 见习记者 孔祥申)坚持精准发力,实行典型带动,结合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两年来,菏泽实现脱贫74万人,全市贫困村面貌快速发生蝶变,精准脱贫进入“快车道”。
地毯式精准识别,编制三张“扶贫地图”
菏泽市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致富能力弱,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按照“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的基本指导原则,菏泽开展地毯式精准识别。
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编制了贫困人口分布、重点贫困村分布、扶贫项目分布“三张地图”。根据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找准“病症”,开好“药方”,逐户建立精准扶贫手册,明确帮扶责任人和具体帮扶措施,实行台账管理,做到了“一户一案”全覆盖。
各县区结合精准识别情况,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分类制定帮扶方案,填写精准扶贫手册,积极创新扶贫方式,统筹利用各类扶贫资源,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贫困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稳步提升,贫困人口不断减少。
发挥农业优势,“一村一品”推进产业扶贫
5月4日,在曹县青堌集镇班庄村黑木耳种植基地内,密密麻麻的木耳在菌袋内呼之欲出。种植户王际苍笑容满面地说:“从来没想过,家庭有负担,日子还能越过越好。”
从年收入3000元到年收入50000元,对于曾经是贫困户的王际苍来说,这实实在在的变化得益于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班庄村系省派“第一书记”帮扶村,位于青堌集镇与单县交界处,全村共有244户,953人,贫困户70户,贫困人口170人,耕地面积1447亩。班庄村主要以培育大棚木耳实现“一村一品”为目标,以发展木耳合作社为基础,以购置联合收割机成立小型农机股份公司、实现村集体收入为突破口,以村内劳务市场、林下养殖、燃料颗粒加工为辅助,全面实现增收致富。
昔日贫困户,今日成了致富带头人。“在政府的支持下,我自己建了5个黑木耳大棚,去年每个大棚产量在8000斤,每斤卖到了12元。”王际苍告诉记者,除去建棚及人工、原料等成本后,每个大棚年净收益5万元。
脱贫既要“输血”也要“造血”。要想摆脱贫困,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独木难撑的格局,瞄准市场,创新体制机制,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菏泽市发挥农业传统优势,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大力发展芦笋、山药、牡丹、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等畜牧养殖业,纺织、服装、板材、条柳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2015年,全市涌现出“一村一品”专业村432个,有力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今年菏泽市将重点抓1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建,力争“十三五”末达到2000个,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
门口办厂方便群众,“一人一岗”授之以渔
菏泽市在精准识别中发现,55%以上的贫困人口具备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但有的文化程度低,有的超过法定劳动年龄,有的因病因残不宜外出打工,有的因照顾老人、孩子不能外出打工。为让这部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菏泽实施“一人一岗、送岗上门”服务,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减轻了政府兜底压力。
“鄄城县在贫困村建立户外家具、发制品等扶贫加工点410个,建设就业厂房183个,今年可实现‘两个全覆盖’,即对所有行政村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全覆盖。”鄄城县委书记谷瑞灵告诉记者,目前,就业扶贫点已经带动476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1630多人。
“同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针对常年有160多万人在外务工的实际,菏泽市把鼓励返乡创业作为推动大众创业、带动就业扶贫的有效抓手,在11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返乡创业服务站。去年以来,返乡创业人员兴办企业2239家、个体工商户8208家,带动就业510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13000多人,涌现出了“陈氏四兄弟”等一大批返乡创业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