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11月18日讯 “多亏了人大代表来看执行,不然这钱还不这么快。”在曹县法院会议室,手捧几摞钞票的孙某激动地说。他长达五年的“讨债路”终于在“听、看”活动中走到了尽头。
人大:愿望就是方向
据统计,自上届以来,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平均受理的信访件约为485件,其中涉法涉诉案件344件,占7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解决告状难、申诉难、执行难等现象的愿望十分迫切。
“群众的愿望就是人大的努力方向,社会上的难点就是人大关注的重点。”菏泽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杨永昌在“听、看”活动启动时说。与群众同心,以民生为本,是该市人大工作的主旋律。2012年9月,经过广泛调研,该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市县两级人大联动,在全市开展“千名代表听百案、看执行”活动,即菏泽市、县两级人大每年分别组织1000名各级人大代表,采取听审、察看、评议等方式,现场监督全市法院100件庭审案件、100件执行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让人大代表作为现场旁听者、察看者,进行司法监督,推动群众反映的告状难、申诉难、执行难等问题的解决,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文章开头的孙某就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受益者。
法院:监督就是支持
该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苏兆胜说:“人大代表在场,有一定的压力。对审判人员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智慧是一次锻炼和考验,使司法人员从各个方面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人大代表参与“听、看”活动,对处于整个司法环节中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和鞭策。“听、看”活动开始后,庭审和执行程序更加严谨,司法礼仪、言谈举止、服饰着装更加规范,司法形象得到进一步优化。
人大代表在庭审现场,给双方当事人和执行当事人以“主持公道”的印象,使当事人更加信任司法活动,更加尊重和服从法院的裁判和执行,从而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和社会认同。去年以来,人大代表参与“听、看”活动的案件,没有一件到人大信访或上访,个别执行难的“老赖”,迫于人大代表的影响和社会压力,都能尽快还款。由于效果良好,一些法官开始主动要求人大组织代表旁听审理或执行的案件,帮助他们化解社会矛盾,减轻工作压力。曹县人民法院院长高贤钊说,“听、看”活动的开展,既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又提高了司法工作效率,减少了司法成本。
代表:参与就有收获
“听、看”活动,拉近了法检两院和人大代表之间的距离。代表通过“听、看”活动,对法官、检察官的庭审程序、能力、形象及责任心等各个方面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接触,亲身体验到了法律的尊严,领略到了审判、执行工作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切身感受到了法官、检察官们的繁忙与艰辛。市人大代表朱玉烨在看过案件执行后说:“光听说执行难,没想到和当事人接触后,才知道是真难。以后一定为法院执行工作多做宣传。”
“会看的看门道。”代表在旁听评议庭审、执行的过程中,接受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加深了对行政、刑事、民商事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审判、执行的运行方式和主要环节,有利于提高自身法律素质,更好地行使监督权。
社会:公开促进公正
该项活动启动以来,共组织2290人次代表旁听案件 115件,察看执行89件。公开、透明的阳光审判和执行,在社会上也引起良好反响。定陶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峰认为,以前人大司法监督通常采取听取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和视察等方式进行,就监督主体上讲,大部分是在常委会层面开展,人大代表参与司法监督的平台和渠道相对较少;从监督侧重点上讲,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大都侧重于某一方面工作的宏观监督,对具体司法行为的微观监督相对薄弱,“听、看”活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人大代表通过听看具体的案件审理和执行,实现了从会上听取工作报告到走进法庭现场听看的转变,使监督更加深入实际;实现了从文稿审议为主到直接接触司法具体业务、评议司法人员能力作风的转变,使监督更加直观透明。随着活动影响的扩大,一些涉案当事人开始主动要求人大代表“听、看”自己的案件,该项活动真正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程相起 贾承政)
原标题:公不公听一听 难不难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