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非遗传承人痴迷“二洪拳”三十载 人送外号“张三疯”

2018-01-14 21:13: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徐德波

二洪拳武术表演队在武馆排练

张敬才展示二洪拳

杨胡同村百姓大舞台

杨胡同村二洪拳武馆

武馆建馆捐资碑

  大众网菏泽1月14日讯(见习记者 徐德波)近几年,菏泽鄄城县春节联欢晚会总少不了一群人的身影,他们身着充满文化气息的传统武术服饰,用精彩的武术和舞狮表演征服了鄄城县的老百姓,他们就是来自鄄城县武术村——郑营镇杨胡同村的二洪拳武术表演队。大众网记者了解到,杨胡同村很早就有修习武术“二洪拳”的传统,杨胡同村也因为“二洪拳”远近闻名;村里“二洪拳”第31代传承人张敬才,坚守弘扬“二洪拳”的梦想,人送外号“张三疯”。

  二洪拳历史悠久 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洪拳源于北宋初年,至今己有1000多年历史,为少林拳门一支。由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后经二祖宋太宗赵光义所传授定名为二洪拳,整个宋代被称为皇家拳,益为长寿拳。

  二洪拳内容丰富,即有拳术套路,又有长、短、软器械套路;既有徒手对练、又有器械相博;既有硬气功、又有养生功;既有点穴擒拿、又有对抗散打。

  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洪拳最大的特点还是强身健体,武德重在不伤人而服人,让每一个学习它的人都能够身强体壮的同时,乐善好施,提高自身修养。”在张敬才看来,这才是他坚守二洪拳的根本所在。

  自幼修习二洪拳 人送外号“菏泽张三疯”

  第一次见到张敬才,斯斯文文的外表,很难让人联想到他和武术能有那么多的故事。大众网记者了解到,张敬才今年54岁,从小没有上过学,通过自学掌握了日常常用的汉字,从12岁开始师从王明知修习二洪拳,18岁开始在菏泽周边和几个师兄弟走街串巷打拳卖艺换粮食谋生。“那个时候太穷了,没有办法,只为了吃饱。”回忆到那段日子,张敬才神情变得伤感起来。

  后来,张敬才师兄弟几个人回到村里,村里的邻里街坊不断地将孩子送到他这里学习“二洪拳”,张敬才师兄弟基本上都是利用晚上业余时间教授,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因为不收费教学生,有人就开始叫我张三疯。”张敬才说,在2000年左右,很多学生开始外出打工,二洪拳遇到了最大的危机,但他坚持了下来。他说,这么多年陆陆续续在他这里学习的学生有将近500人,不少学生在学校和部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

  随着来学习二洪拳的学生不断增多,张敬才组织创建了杨胡同村二洪拳武术舞狮表演队,表演队每次表演所得的费用,除了花销和学生的工资外,全部用于救济乡邻的困难户,每次捐款都是张敬才和表演队带头,帮助很多家庭渡过了难关,表演队也受到了十里八乡村民的尊敬。

  村民踊跃捐款建武馆 受邀参加鄄城县新春晚会

  张敬才介绍,由于没有场馆,起初孩子们都在村里街道上练武,每天都很辛苦。2010年7月,鄄城县二洪拳爱好者和杨胡同及周边村子的村民,自愿捐款建造了杨胡同村文化大院——二洪拳武术训练基地,村民们习惯叫它“二洪拳武馆”,从此,爱好学习二洪拳的孩子们有了自己的训练场地,每天晚上,武馆都是热闹非凡,二洪拳舞狮队也经常在这里练习和表演。2009年,杨胡同二洪拳表演队第一次受邀参加鄄城县春节联欢晚会,以后每年张敬才都带领他的武术表演队参加鄄城县春晚。当谈到参加鄄城县春节联欢晚会的初衷时,张敬才告诉记者:“我们上春晚,不图别的,就是想着能把二洪拳发扬光大。”

  大众网记者在杨胡同村看到,村子的主街今年刚刚硬化完毕,路面宽阔整洁,格外显眼,村子中央主街边上坐落着新建的“杨胡同武术百姓大舞台”。张敬才说,“村里每年都会组织唱大戏,都是村民主动捐资,从来不用每家摊派,有的时候捐的钱都用不完。”随着二洪拳在乡里流传,二洪拳武术舞狮队在不断地影响着周边的村民,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已经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

责任编辑:杨叔玲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