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刘进
责任编辑:刘亚
收割现场
大众网·海报新闻菏泽6月4日讯(记者 张芳 实习生 李晓康)风吹麦浪起,又到“麦客”出征时。“麦客”便是替人收割麦子的劳动者,麦收时节,他们是最忙碌的一群人之一,从南到北,哪里有待收割的麦子,哪里就有麦客们的身影。他们如同候鸟一般,千里转场,在中原大地上,追逐“麦浪”,赚得几分辛苦钱。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跟随麦客们的脚步,走进丰收的麦田中,体会收麦人的酸甜苦辣。
刘师傅和贾师傅在休息之余,接受采访
从襄阳出发,一路追逐麦浪
6月2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来到了牡丹区大黄集镇的小麦收割现场,6月的阳光肆意铺洒在熟透的麦浪上,发出金黄色的光芒,温热的空气中夹杂着麦香,吹拂着记者的面容。麦田里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迫不及待地将麦穗“吞进腹中”,转瞬间,又“吐出”颗颗金灿灿的麦粒。在它身后,只留下一片片平整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收割完成后,“麦客”便将小麦倾倒在麦田主人的三轮车内,一旁的搭档赶忙上前搭把手,商讨着收麦的价钱。“麦客”刘师傅和贾师傅是今年刚刚组成的“收麦搭档”,刚刚加入“麦客”行列的刘师傅负责开收割机,而在这行忙碌了6个年头贾师傅,则负责联系农田、丈量麦田的面积、给农户报价格。出门在外,这俩人如同亲兄弟般了解彼此,充满默契。
“我们从湖北襄阳出发,一路向北,在南阳、驻马店、周口都收割过麦子。今年竞争比较大,很多农户自己也买了收割机,导致跨区收割不是很理想,就赶紧回老家来了。”刘师傅说,他的收割机是去年刚买的,今年头一年参与到跨区作业,“买收割机的时候只想着麦收时能多挣点钱,但等干了这行,才知道这么辛苦。早晨5点钟起床,晚上11点才能摸着枕头,睡觉就是在收割机旁边铺个垫子。”
听到刘师傅直言辛苦,经验老道的贾师傅便来安慰:“这都是常事,咱这一路收过来都很顺利,别管挣多挣少,这都不孬了”。
皮肤黝黑的王师傅
“社会风气好了,只要车不坏,啥糟心事都没有”
在“麦客”中,一位来自曹县常乐集乡的王师傅引起记者的注意,与他人不同,王师傅身着的白色短袖格外干净,衬得他的皮肤更加黝黑。“刚换的,湿透了穿着不舒服。”王师傅羞涩地笑了起来。与刘、贾两位师傅正好相反,王师傅则是从河北保定一路向南开,这条从南到北的路,50岁的王师傅,已经走了近16年。
说起自己的“麦客”生涯,王师傅与记者分享了一段他割麦历程中的“趣”事。“我刚开始干这一行的时候,路上乱的很,经常遇到村民拦着不让你走,必须让你给他收麦子的,才让你从路上过,还不给你钱,你说这多气人。”忆起往事,王师傅思绪万千。
“这些事现在都没了,治安好了,社会风气也好了,只要车不坏,啥糟心事都没有。”王师傅说,由于年龄因素,他以后不想再去跨区作业,“咱这周边收麦子的也不少,身体不如以前能干了,就在咱菏泽收收吧,今年收麦差不多能挣2万多块钱,我已经很满意了。”王师傅边说边打算着,麦收过后,要和妻子一起去南方打工,直到过年再回到家乡。
从南阳出发返回聊城老家的张师傅一行8人
千里转场,一亩地只挣三、四十
从南阳出发返回聊城老家的张师傅一行8人,在今年麦收的过程中却没那么顺利。“今年没挣到什么钱,收割机太多了,以前一亩地50块钱,最多的时候我也割过80的,这次跨区作业,我们在南阳那一片割的价格是三四十块,这还是不错的了。”收割麦子多年的张师傅说起今年的行情并不乐观,算上司机的工资、收割机的托运费,今年不赔钱就烧高香了。
几位师傅都是聊城的老乡,半个月前,在张师傅的带领下他们一起从南阳收割一路返回聊城,由于收割机数量的增多使得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种植方面也存在很多农民改麦种蒜的情况,种种因素导致今年的收入并不理想,即使是这样,张师傅一行人的心态依然很乐观:“能平安回到家就挺好的,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些小麻烦,最后也都解决了,挣多挣少,回家手里能剩点钱就不错。”
记者注意到,坐在张师傅旁边的李师傅一直没有说话,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李师傅突然意味深长地说道:“都说俺这割麦子的是随着收麦季迁徙的候鸟,这话不对,我们吃在地里,睡在地里,我们才是最接近大地的人。”
初审编辑:刘进
责任编辑:刘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