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包括济南章丘市、平阴县7家县级公立医院在内的全省30个医改试点医院,全部取消了15%药品加成;同时上调诊疗费、手术费等,上调增加的费用由医保承担,医院收入转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这无疑是对试点医院动了一次“大手术”,而“术后效果”也同样引人关注。在不给患者增加负担的前提下,又有药品收入大幅减少的事实,怎样用“市场化”和“公益化”这两条腿走好医改之路,已成为摆在这些公立医疗机构面前的紧要课题。
□记者 单青 田可新
7家试点告别“以药养医”
“去年住院每天要花500多元,现在每天只要350元就够了。”3月21日,记者见到正在章丘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王先生时,他告诉记者,自己得的是I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药费一直是压在全家人心上的一块大石头。然而这次住院他却发现,住院比在家里治疗更划算:“以前医院的胰岛素卖70多元一支,现在降到50元一支,比药店还便宜。”
数据显示,自“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在济南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以来,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33%,为患者让利2000多万元。患者门诊均次药费同比下降8.63%,住院药费下降11.3%,药费占比也下降了8个百分点。
而前往试点医院就医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仅章丘市人民医院每月新增的门诊人数就多达数千人,济南7家试点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数同比上升了9.2%和4.4%。
与此同时,医改规定,试点医院可相应提高诊疗、护理、床位、手术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记者从章丘市人民医院了解到,该院普通门诊诊疗费已由1元提至5元,专家门诊由5元提至10元,增加的费用全部由医保承担。虽然手术费平均提高20%,但其中的10%由政府补偿,10%由医院自己承担。该院院长韩凯说:“在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同时,我们保证不增加患者的医药费负担。”
以奖代补考验市场化竞争
对试点医院来说,取消药品加成带来的是不小的经济冲击。“医院药品销售每天减少收入10多万元。”韩凯向记者坦言,改革试点前,章丘市人民医院年收入达3.9亿元,约有一半收入来自药品销售,试点开始后,相当一部分收入将不复存在。
据统计,章丘市5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亏损”约有7600万元,其中50%由地方财政负担,33%是通过服务医疗调整价格来弥补,剩下的17%则由医院自我“消化”。
财政补贴虽然占了弥补药品收入缺口的“大头”,但主要用作在职人员“四险一金”和离退休人员费用等刚性支出,基建、大型设备采购需要经政府批准,才能予以专项补助。记者了解到,今年,章丘市财政拿出了4000万元补贴资金,平阴县财政则列支1567万元。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采取的是“多劳多得”的补偿机制,各家医院获得的财政补贴并不是均衡的。
“我们对试点医院实行以奖代补政策,补贴数额跟门诊量、工作量挂钩,医院做得好了,我们才能给钱。”章丘市卫生局副局长李新告诉记者,按照患者总体负担不增加、医疗合理收入不减少、政府和医保可承受的原则,这种补偿机制防止了虚放投入,也能促进试点医院发展。他表示:“要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公立医院就离不开市场化竞争,就必须用绩效考核,不能指望政府养。”
医疗服务如何提质提速
如今,新医改已经迈入“深水区”。3月21日,济南市卫生系统面复2013年度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会上,济南市卫生局表示,下一步将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政策保障,开展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扩充、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通过开展评审评价、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明确县级医院的功能定位,确保其公益性质。
“取消药品加成仅仅是一个开始,公立医院下一步的发展,对管理难题的破解,都需要关注。”李新表示,药品降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如何让医疗改革提质提速,提升县立医院的服务能力,让老百姓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才是关键。
据了解,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章丘市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将政府各部门的管理职权进行整合,并代表政府对公立医院发展战略、基础建设、设备购置和政府投入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同时,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完善“院长年度目标责任制”,若患者看病费用上涨超过一定比例,将对院长一票否决。
此外,济南多家医改试点医院依托信息化手段,与北京、上海、省级大医院对接,实行远程会诊,发挥市级医疗机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更高层次专家的医疗服务。对此,济南市卫生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根据药品加成取消的试点情况,下一步将适时在济阳县和商河县全面推行,“让更多的百姓得实惠,进一步实现看病不难、看病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