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医生只是个负责看病、做手术的高薪职业。而人们没看到的另一面却是,他们不仅要加班加点地工作,还要承受患者的误解与不信任,尤其是处于事业起步期的年轻大夫。
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一方面年轻大夫需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医术水平;另一方面,年轻大夫的工作需要社会更多的理解和肯定。
8小时不吃不喝,
也不去洗手间
7月19日上午10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医师宋玮刚刚查完病房,还没来得及休息便开始整理患者病历。三年前,宋玮从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7年制专业毕业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工作。经过在眼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相关科室轮岗两年,宋玮现在是眼科的住院总医师。
“住院总医师的工作是负责大小科室事务、急症手术和值班排班工作。”宋玮说,按照医院的要求,每位医生都要担任一年的住院总医师。在这一年中,遇到急诊病人,住院总医师无论在不在医院,都必须在10分钟之内赶到病房。
除急诊病人外,长时间的手术也让宋玮有些吃不消。作为已经工作3年的医生,宋玮可以独立操作一级手术或在主治医师指导下,操作难度不很大的二级手术。
7月17日早上8点30分,宋玮接收了一个需要做眼部手术的病人。当天,做完手术时已是下午4点30分。8个小时,宋玮没吃没喝,也没上过洗手间。半小时后,宋玮又要接着上夜班,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8点。
宋玮说,当年毕业的100多个同学基本上都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工资福利不是很低,但还是有10多位同学因为深造、生活原因和工作压力而选择了离职。
医疗纠纷
成医生最大心理负担
“年轻大夫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压力,但是医患纠纷却是年轻大夫离职的主要因素。有些医生因为患者的威胁,对自己的医术水平产生怀疑,不敢为患者做手术,见到手术台,心理就打怵,后来就被迫离开了医生队伍。”宋玮说,一起医疗纠纷就可能会毁掉一个年轻大夫的未来。
“现在既要求能科研,又要求会临床,并且要求越来越高。但年轻大夫除医院的事务之外,还有很多个人的事情需要处理。”自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射科主任程玉峰教授发现,社会对于年轻大夫的要求越来越高。
程玉峰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对物质和精神有着双重追求,朋友聚会是常事,占据了年轻大夫的业余时间,年轻大夫的学习劲头大不如前。
如何晋升到更高的职位,是年轻大夫间绕不开的话题。宋玮告诉记者,随着晋升等级的提高,晋升压力和难度也不断提高。由于临床和科研缺一不可,很多有能力、会操刀、经验丰富的高资历医生都止步于主治医师。
宋玮告诉记者,医疗纠纷给年轻大夫带来的心理压力却是致命的,自己在2011年曾经接诊了一位眼部受伤的患者。为其做了详细的检查之后,建议手术,但被拒绝了。三个月之后,患者病重,找到了宋玮,张口索赔10多万元。但当宋玮拿到了写有“患者拒绝治疗”的诊断书之后,患者哑口无言。虽然事情得到了妥善处理,但是这件事给宋玮造成的心理创伤,却持续了很长时间。
信任
是对年轻大夫最大的呵护
“有一天,我作为科主任出诊,碰到了一位患者,看到我很年轻,掉头就走了。后来得知,该病人患的是变异性哮喘,在多位老医生的‘周转’下,花了将近2000元钱,输了12种抗生素,病情还是不见好转。最后又到了我们医院门诊看病,又扭头就走。第三次经熟人介绍找到我,开口就说:‘你不是实习的吗,这点儿岁数会看病?我在门诊看见你四次了,觉得你不可靠,就没让你看。’”在我国专业的医生交流网站丁香园论坛上,一位年轻大夫的“吐糟”,引起了一片共鸣。
“患者对年轻大夫有一种不信任感,这可以理解。但这种情况对于刚刚踏上岗位的年轻大夫是一个较大打击,年轻大夫就怕自己的工作得不到理解和肯定。”宋玮说。
“医护人员的工作不是万能的,一名好医生,必须尽到救死扶伤的天职。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患者更多的理解。年轻的医护人员因对恶劣从业环境失望而选择离开,甚至医学都不再是高考的热门专业,这对于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都十分不利。”程玉峰教授认为,年轻大夫代表着医学的未来,呵护年轻大夫的成长,就是保护我们未来的健康。